首页 > 网安法实施5年来>>

无锡运河的壮烈侠文化

时间:2020-02-19 15:48:16  来源:  作者:

     江南运河,小桥流水,网船人家。当人们陶醉于无锡“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灵动秀美时,却常常忽略了这里的运河里还流淌着一种侠义文化。独一无二的自然禀赋和地缘环境,让无锡拥有了宽广的蓉湖水域、绕城而过的双股运河、雄峙河中的天关地轴等运河奇观……千百年来,发生于此的一幕幕英烈传奇、侠义故事赋予了大运河无锡段华丽而沧桑的独特风情与壮怀激烈的城市气质,也塑造了无锡人任性好义的古风和宁折不弯的精神。
    无锡自古便是中华侠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先秦,吴地先民就以质烈尚武、轻生任死的古朴性格著称,上古五大刺客中有两位是无锡人,专诸鱼肠刺王僚、要离断臂杀庆忌的故事,都渗透着一股浓郁的侠义气质。其实,这两位侠客也与运河有着渊源:要离生活在吴泰伯开凿的中国第一条运河泰伯渎流域;而专诸死后,无锡人曾在城中直河沿岸的大娄巷建造了专诸塔以示纪念。
    晋代干宝《搜神记》里曾记载了一桩发生在无锡上湖大坝的神怪故事,上湖即芙蓉湖,曾是无锡运河的一部分,也是一个泛滥肆虐的多灾之湖。这则故事虽荒诞不经,但“陂吏丁初天,每大雨,辄循堤防”的描述,却反映出无锡人为确保运河畅通,早在1700多年前就开始和洪泛作斗争,为后来无锡米市、布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代,大运河的政治军事功能得到加强。宋末,无锡军民沿大运河抵抗侵略,先有无锡人陈炤死守常州,抵挡伯颜两月之久,后有文天祥所部尹玉、麻士龙在大运河无锡北入口洛社五牧大战元寇,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忍饥挨饿苦战数日,双双牺牲,时至今日,那一段运河沿岸,仍被无锡人称为“饿死岸头”。后文天祥事败被俘,也是从运河解往大都,路过无锡时,满城百姓不顾元兵鞭打,沿河焚香跪拜丞相,浩然之气令元军胆寒,不得不将文天祥押到黄埠墩看守。
    及至明清,随着大运河经济运输功能日益突出,无锡百姓与纵横运河的阉宦、漕卒、倭寇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嘉靖三十三年(1554),无锡知县王其勤筑城抗倭,派义士张守经率乡勇在运河地轴西水墩附近的西定桥出击,一举击毙倭寇头目“四大王”,胜利解围,但何五路等36人英勇牺牲。无锡人的忠肝义胆一直延续到清初,在江阴爆发反剃发起义的同时,无锡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忠义底线,当年为师傅高攀龙在运河里打探缉捕官船行踪的华允诚,就在这期间开始拒不剃发,留发三年后英勇就义。无独有偶,与华允诚并称“锡山三忠”的明朝第一位殉节官员马世奇故宅澹宁居也坐落在运河一侧。
    明清时期,大运河无锡段不但盛产勇士、义士,也是侠客们活跃的热土。明代无锡诗人莫懋偶遇阉党欺压锡山驿驿丞,义愤填膺,跃上官船将宦官扔进运河,满船兵士为之气夺。这则故事被钱基博记录在笔记《技击余闻补》中,全书共记载了20多位真实存在的无锡侠客,其中三分之一都和运河有关,像新安邹姓农民反抗漕卒、三山和尚保卫运河水关、李渔运河飞盗等故事都极富传奇色彩,尤其是最后“铜箸秀才”胡迩光、“现世季布”秦大用、“三山和尚”吴以幻等侠客精诚合作,一同抓获为害运河的漕卒头目,不啻为一个精彩的大团圆结局。
    无锡民间也有隐居运河江尖的年羹尧旧部智海和尚夜袭乾隆为大侠甘凤池所阻的传说,更有运河渔夫撑篙飞跃乾隆南巡御舟展示南人雄姿的故事,《清稗类钞》中还记载了无锡运河镖船的旧闻,可见当时无锡运河侠文化之盛,而他们也成为无锡百姓自发维护运河沿岸安全繁荣的杰出代表。
    据《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