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安法实施5年来>>

大器晚成的文徵明

时间:2020-03-18 14:01:4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文徵明(1470-1559),名壁,字徵明,42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苏州人。他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晚年,文徵明与沈周并驾齐驱,被合称为“文沈”,并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画派领袖。
    文徵明是文天祥的同宗后裔,他的名叫“壁”,是“土”字底的“壁”字,而不是“玉”字底的“璧”,很多专著也将其误作“璧”。原因是不知道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是按星宿的名称给文徵明兄弟三人取的名,而且都用“土”字联名,长子文奎、次子文壁、三子文室。
    小时候,文徵明长得又瘦又小,而且反应迟钝,都五六岁了还站不稳,不会走路。到八九岁时,还不开“金口”说话。直到10岁生日后的一天,文林处理完公务回到家里,文徵明才迎着父亲张口叫道:“爹爹回来了!”文徵明会说话后,一天比一天聪明,父亲决定重点培养他。延请朋友吴宽教他文学,请李应祯教他书法,请沈周教他绘画。在这些吴中才俊的教导下,聪明的文徵明很快就在诗、书、画方面小有名气。
    19岁时,文徵明与祝允明、唐伯虎等人经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互相探讨书中疑义,有时甚至累日不休。文徵明对科举考试不抱好感,且他生性淡泊,不求闻达。但是,父命难违,26岁时,文徵明走上了科考之路。遗憾的是,从明弘治八年到嘉靖元年,文徵明九赴乡试不第,不要说进士了,就连个举人也没“捞到”,始终是个秀才。在当时显然是难入仕途的。直到他52岁时,文徵明父亲的生前好友林俊在进京赴任路上,路过苏州时邀文徵明舟中相见。林俊为文徵明的才华所倾倒。分手后,林俊写信给工部尚书兼领苏松水利的李充嗣。在李充嗣的举荐和林俊的斡旋下,文徵明才以贡生的身份赴京,经吏部考试后,授翰林院待诏,参与《武宗实录》的编纂。
    在翰林院期间,文徵明虽位列九品,却受到杨慎、黄佐、陈沂、马汝骥等一批才俊的关照和提携,尤其是大司寇林俊最为看重他。每当群英宴集,林俊必邀徵明,谓“席间岂可无此君耶?”但文徵明毕竟不是进士出身,仍有人认为他是画匠。他自己也觉得在翰林院还是受人排挤,而且当他目睹了1524年的“大礼之争”,看到大臣被廷杖致死的惨状,深感仕途的险恶。于是,他三次上书乞归,终获批准。
    文徵明活了90岁,一生声誉极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诗、书、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文徵明不仅留下了大量的诗书画作品供后人学习和研究,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书画人才。据统计,在《文徵明年谱》中,受文徵明直接影响的文氏后裔中能书善画者,就多达40人。其中文彭、文嘉、文元善、文震孟等卓然成家;而与文徵明交游的人士,加上受他影响的晚生后辈多达二百来人,其中的陆师道、周天球、彭年、王穉登、沈大漠、钱谷等均成就斐然,极大地扩展了吴门画派的阵容。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