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王占熬: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

时间:2019-07-09 11:01:39  来源:  作者:


王占熬(左二)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记者赵子超、贾旭鸿实习生赵翰超
   “突然有一天,日寇带着大队人马把土岗团团围住,咱24名八路军伤病员,凭着仅有的2支枪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浴血奋战,一个个倒在血泊里,把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7月1日,在高蓬镇东牛村党支部办公室,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挥舞着拳头,激动地讲述着,屋里8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神情凝重,认真聆听,许多人眼里泛起泪光。
    这位老人是谁?他为何对这段革命历史如此熟悉?他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别样幸福,他是有着五个名字的“野孩子”
    这位正在讲党课的老人是东牛村人,81岁的王占熬。
    一提起王占熬,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苦孩子”。王占熬七八岁时,母亲、父亲先后因病辞世,留下王占熬、十四岁的哥哥,还有二岁多的妹妹。失去父母庇护的三个孩子,一下变成了孤苦无依、四处流浪的“野孩子”。“那时,我们兄弟姊妹三个都太小,干不了农活儿,只能挨家挨户讨饭活命。”回忆过去,王占熬老人面色凝重,他说,“那时,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内战。连年战火,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家家户户吃不饱、穿不暖。在这样困苦的日子里,乡亲们对我们格外照顾,时常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碗稀粥、半块窝头,我们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
    艰苦岁月里,即使村民百般接济,也无法让几个孩子吃饱饭。为了活命,年仅8岁的王占熬,背上妹妹开始四处讨饭。他从村东头讨到村西头,从这个村讨到那个村。最远时,兄妹俩走到几十里之外的无极县和新乐县。“当时,妹妹还不会说话,就爱趴在我背上哭。我怎么哄都不管用,还怪她为啥爱哭。”说着话,王占熬老人的眼圈红了,他说,“等我长大后才知道,小妹不是淘气,她是饿……”
    艰辛的讨饭路,王占熬没有目的地,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把手里的小提篮装满。然后,赶紧回家,因为哥哥还饿着肚子。每次出门,少则一两天,多则三四天,他才能赶回来。
    “有一次,我们整整走了一天。天黑时,来到无极县一个村。我又累又饿,看到路边有个柴草垛,就把柴草揪出来,掏了一个洞,我抱着妹妹往里一缩就睡着了。”
    这样艰苦的日子,任谁都会觉得不幸。而王占熬却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五个名字”。
    “在别人眼里,我们的日子万分艰难,可我却感觉特别幸福!”说话时,王占熬的眼里溢满笑意,语调也欢快起来。他说:“因为家里日子难过,乡亲们对我的称呼也很有趣,‘王耐熬’‘王老熬’‘王难熬’‘小熬子’,这些都是乡亲们送给我的‘昵称’。直到参军那年,姑姑才为我最后取名‘王占熬’。”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牛村人,虽说离开家乡62年,但我的根在这儿,我对生我养我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儿有许多我日夜感念的恩人。”这段话,王占熬重复了几次。
    “村民王振栓是一名共产党员,1948年,他冒着生命危险为解放军筹集粮食,再偷偷运到前线。王振栓有6个孩子,孩子们嗷嗷待哺,而他的老伴宁可拉着家里老五、老六去讨饭,也从未吃过一粒筹集粮。”讲到这里,王占熬激昂的声音突然轻柔了,他说,“每次王家大妈讨饭回来,不让自己的孩子先吃,反而会给我们吃……”
    在王占熬感恩的名单里,还有一位“如意娘”,她是王占熬本家堂哥王小双(中共党员)的母亲。王占熬说:“每次我们兄妹出去讨饭后,如意娘就天天来家里看看,只要看到我们回来,她总会煮一大碗粥端来。乡亲们的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人小志大,他是不畏艰难的共和国卫士
    “9岁那年,堂哥王小双带我去土岗给爹娘上坟。祭拜完后,堂哥又仔细数出24叠黄纸。我问他,这些要干啥?”王占熬说,堂哥告诉他,这是给牺牲在这里的八路军战士准备的……
    那是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最残酷的阶段,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地区展开疯狂地“清剿”“扫荡”。八路军和党的地下工作者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英勇作战。就在那时,一批八路军伤员转移到东牛村,他们共有24人,但仅配备了2支枪。
    因为担心住进村里会给群众带来危险,伤病员转移到村外的土岗上(一片坟地)。每天,乡亲们自发地为伤病员送饭送水。后来,日军得到消息,派人将伤员们团团围住。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八路军伤员用血肉之躯顽强抵抗……
    “有几名伤员伤重被俘,鬼子兵用枪顶着他们的头。‘只要说出村里谁是共产党员,谁来送饭,就可以活命。’面对恐吓,我们的战士宁死不屈,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护卫了群众的安全。”王小双的这段话,深深地烙印在王占熬的脑海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革命的火种。
    随着年龄增长,王占熬对军队、对军人的崇敬之情越来越深。1958年3月,20岁的王占熬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刚刚步入军营,一切都那么新鲜。随之而来的思想政治学习,让王占熬的思想有了巨大转变。“参军时,我的思想特别单纯,空有一腔热情。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什么队伍,她是革命的部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部队。”王占熬说。“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做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
    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在新兵连的三个月里,王占熬刻苦训练、认真学习。别人训练时,他加倍;别人休息时,他加班。凭着这份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劲、狠劲,王占熬在新兵里脱颖而出,多次受到嘉奖。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师。
    “刚调到中央警卫师不久,我们就接到修建十三陵水库的任务,这是我入伍后接到的第一个大任务,心里甭提有多激动。”王占熬说,“当时我个头不高,体重只有80多斤。但是,咱人小志气大,心里憋着一口气,不服输!”
    每天一大早,他和战友从驻地一路小跑来到工地,顾不得休息便投入工作。靠着肩挑、背扛、手提,他们和几十万党员干部群众一起,短短160天,筑起了一座长627米、高29米的拦洪大坝。
    后来,王占熬从一名普通战士成为首长的通信员,历任排长、连长。“这辈子,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守卫中南海,为中央首长站岗放哨。”说起这段经历,王占熬脸上写满幸福,“每一次上岗,我都会当成上战场;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时刻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我决心要用生命保卫首长安全。”
    不忘桑梓,他是初心不改的共产党人
    讲完党课后,王占熬向村里捐出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0万元钱,他要以微薄之力回报家乡。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一名1960年入党的老党员,我深知‘初心使命’的含义。”王占熬说,“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这个目标,无数党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王占熬说,在东牛村,党员群众的革命故事还有很多。一位名叫王永泉的烈士,让他终生难忘。
    那一年,县大队因为配合大部队作战离开定县,作为县大队交通员的王永泉,留在村里继续坚持敌后工作。
    由于特务告密,王永泉被日本兵抓走了。“大部队去哪儿了?村里还有谁是共产党?”面对酷刑加身,王永泉说,“村里就我一个共产党员,要杀就杀我一个!”审问了几天几夜,敌人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的鬼子残忍地将王永泉杀害。
    “咱们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历史,我一定要把这些革命事迹传承下去。”王占熬说,“通过讲党课,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缅怀先烈,珍视今天的美好生活。”
    1983年2月,王占熬复原转业到地方。1998年12月,他从北京市大兴公路分局退休。王占熬每月退休金5000多元,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他却多次向村里表达捐款的心愿。
    “早在一个月前,老人就打电话对我说,想为村里捐10万元钱做公益事业。”高蓬镇东牛村党支部书记王朝说,老人只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现在住的还是上世纪只有50平方米的老房子,屋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房间空调坏了也舍不得换。他常说,“现在不愁吃,不愁喝的,挺好!”
    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国之志。王占熬时常牵挂着村里的乡亲,始终怀念为革命牺牲的战士们。他希望,如果可行的话,用这笔钱为牺牲的革命战士修建纪念碑,搜集整理他们的感人故事,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把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