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亮为鸡添加饲料。记者程文昭、见习生赵翰超
9月17日,留早镇南同房村民王光亮把麦麸、谷粉倒在玉米面中拌好,用铁锹收到袋子里,步履蹒跚的拎到鸡舍旁,一捧一捧的将饲料撒向鸡群。看着争抢饲料的鸡群,王光亮抹去额头上的汗珠,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2016年被纳入贫困户的王光亮,拒绝等靠要,夫妻二人靠着勤劳的双手,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王光亮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2006年结婚,2007年女儿降生。他努力在工地上打工挣钱养家,妻子在家照看孩子和老人,日子过得安安稳稳。
但是,这一切在2012年戛然而止。在外打工的王光亮总觉得腰腿疼痛,“开始我以为是干活儿累的,休息休息、吃点药就好了。”王光亮回忆说,可是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疼得越来越严重,后来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修养半年多后,王光亮疼痛的症状逐渐减轻,他就又动了外出打工的心思。“能干活了,就得出去挣钱养家。”就这样,王光亮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又来到工地打工。
然而一年多后,王光亮的腰腿又开始剧烈疼痛,最后卧床不起,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坍塌。“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下去?”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我还年轻,不能一直躺在床上,我要重新站起来。”王光亮下定决心,主动接受治疗、积极锻炼,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看到王光亮家的状况,村里为他办理了低保。2016年,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经过缜密筛选和精准识别后,王光亮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国家政策虽好,但村里一共纳入的4户贫困户里,只有王光亮一家最为年轻。“堂堂七尺男儿,要靠国家和政府救济过日子,让妻子和年幼的儿女跟着受苦,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正值青壮年的王光亮内心很不是滋味。
看到丈夫的身体逐渐好转,妻子巩春霞在一番斟酌和思量后,决定外出打工。“你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我能把孩子照顾好。”王光亮说。
在家照顾一双儿女的同时,王光亮琢磨怎么能尽快摆脱窘迫的现状。他通过咨询相关政策和思考,决定自食其力,在自家的院子里养鸡。2017年春天,王光亮把自家院子拾掇出来,垒好鸡舍和饲料池。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市场上买回350只鸡苗。可是由于缺乏经验,再加上用的是土办法,鸡苗经历了死亡、产蛋率不高等问题。
尤其是当年夏天一场突降的大雨,更是造成了100多只小鸡的死亡。“雨下的太大,鸡舍的棚子又搭的太小。”回忆当初,王光亮心痛不已。
吸取教训,王光亮在挫折中不断成长。棚子太小,王光亮就自己动手把棚子加大;产蛋量低,他就翻阅书籍,浏览网络,钻研养鸡技术;镇里的工作人员也经常登门,讲技术、解困难……
靠着一双闲不住的手、一股用不完的劲,王光亮家的柴鸡养殖渐渐步入正轨。“一只母鸡每两天下1个蛋,一天能收七八十个。”王光亮高兴地说。不仅如此,由于他家的鸡蛋品质好、价格公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上门购买。
“别人2分钟就能干完的活,我可能得干10分钟。”王光亮说,“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干,就一定能够早日脱贫。”脱贫路上再苦再累,王光亮咬牙坚持,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小小的家庭养殖场搞得有声有色。
孩子上学有补助,妻子外出打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种地和柴鸡养殖的收入,王光亮家的收入越来越稳定,吃穿再不用发愁。
日子越来越好了,王光亮觉得自己已经符合贫困退出条件,便主动向村干部提出“摘帽”的想法。去年10月,王光亮家成功通过验收,摘掉了“贫困帽”。
“等过一段时间,我还要把鸡场规模进行扩大,再学学孵化技术,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王光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