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赵向辉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 记者杨亚湖、鲁丽华
2月21日,省七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赵向辉随河北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到达武汉。初到武汉,由于天气原因,赵向辉觉得身体有些不适。他迅速进行自我调整,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和生活。
几天培训之后,170名河北省医疗队的医护人员,补充到武汉当地医院。赵向辉等我市5名医生被分派到武汉红十字会医院。这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床位约500张,当时有300多名确诊新冠肺炎住院患者。
“得知要去医院报到,真的很激动。”2月25日清晨,赵向辉早早起床,检查所需物品,做好准备,等待大巴车到来。
7:30,大巴车准时从酒店出发。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如何做好进病区前的防护……一路上,这些细节在赵向辉的脑子里不知道过了多少遍。
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医疗队与前来迎接的两位主任简单交接后,赵向辉便心急地要求赶往六楼病区值班。
在病区,防护工作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这里,有专门工作人员盯着我们一步步戴上口罩、帽子、护目镜,穿上工作裤、白大衣、防护服等防护‘铠甲’。”赵向辉说,工作第一天,主要是学习电脑系统,熟悉医院的病历管理操作系统,学习处理医嘱、收治患者流程以及科室管理规定等内容。
赵向辉所在的科室有两个病区,他与两名护士在2病区。这个病区有60张床位,住着50多位病人。“工作时,我们都全副武装,行动不便,平时很容易操作的诊疗项目,在隔离病区变得不那么顺手。”赵向辉说,再加上防护服密不透风,又“闷”又“捂”,只要一活动,就是一身汗。可等查完房,坐下来写病历、处理医嘱时,身上很快就凉了。因为中央空调关闭,还要定时开窗通风,感觉又湿又冷……
赵向辉所在病区的医护人员分别来自河北、四川和武汉当地医院。由于穿着防护服影响听力,再加上各地方言不通,大家交流几乎全靠喊,每个班次下来都是口干舌燥,身体里的水分好像要蒸发干了。
隔着厚厚的防护装备,基本看不清战友们的脸,大家只能靠防护服上写的名字辨认彼此。工作中,红十字会医院的段祥林主任让赵向辉深受感动。“段主任工作稳健,性格温和,有条理,有感召力,令人尊敬!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赵向辉说,“疫情发生后,段主任作为一名骨科主管,在把科室病区改造成发热病区后,带领骨科医生和妇科医生,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我从心底里敬重他!”
赵向辉的技术指导老师是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刘永芳主任。她是一位一丝不苟、对病人很严谨的专家,每天带领大家查房,亲自为每位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和大家一起分析病情,对症处理。
“从这两位老师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使命担当和医者仁心,还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工作。”赵向辉说。
进入病区工作后,赵向辉便一刻也没闲过。“只想用最短的时间,做更多的工作。”平时沉稳的赵向辉,到了武汉变成了“急性子”。而这一点,也正是家人最担心的。
“我们就是怕他一心急着工作,忽略了防护工作的细节。每次打电话,都会反复叮嘱他要仔细再仔细,千万不能心急。我相信他一定可以做好!”虽然相隔千里,赵向辉的妻子卢素芳的心却始终和他在一起。
“去武汉之前,他身上长了一块皮炎,如果换成平时,他才不会拿这当回事。可他生怕影响去武汉,每天早晚用药,不沾一点刺激性食物,皮炎很快就好了。”说起丈夫,卢素芳十分骄傲。
“你啥时候去武汉?不是早就定了,咋还不走?”出征前,赵向辉的父亲赵连生曾多次给儿子下“逐客令”。这位75岁的老人,往常每天都盼着儿子下班后陪自己唠唠嗑,可疫情当前,他却一心让儿子离开。
“国家正需要你,作为一名医生,你就得去!把自己的所学奉献到一线去,我在家等你回来,给我讲讲战斗经历……”
临行前父亲的叮咛,时常在赵向辉耳畔响起,家人的期盼与牵挂是他工作的动力和源泉,他说:“战疫不胜,我誓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