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蒜黄种植户张金昌: 蒜黄温棚里的幸福生活

时间:2020-12-10 10:31:28  来源:  作者:

       
       张金昌向记者介绍蒜黄无土栽培的好处。记者程文昭
       天气寒冷,而在杨家庄乡大涨村村民张金昌的蒜黄温棚里,却是春意盎然。潮湿温暖的暖棚内,一股浓郁的蒜香扑鼻而来,几名农妇正在忙着将收割好的蒜黄打捆、装箱,一派忙碌景象。
       “咱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这地里的‘软黄金’。”张金昌笑着说。在大涨村,祖祖辈辈冬春种植蒜黄,已有近百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蒜黄种植专业村。
       张金昌自己种植蒜黄已经有30多年了。“记得小时候,父亲就在家中院子里种蒜黄。”说起种植蒜黄的历史,张金昌打开了话匣子。
       大涨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蒜黄,并逐渐成为村民们增收的一大主导产业。说起种植蒜黄的变化,主要还是近几年,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种植蒜黄的地下“土暖窖”变成了地上的温室大棚。“原来种蒜黄大多都是在自己院子里,地方窄,行动不便。”张金昌说。
       不仅如此,“土暖窖”保温一靠烧煤,二靠外面玉米秸秆遮盖。煤烟不但呛人、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玉米秸秆也极易引发火灾。用土暖窖种蒜黄占地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用燃煤取暖污染环境,再加上技术问题,蒜黄的品质也无法保证。“可以说是既不环保,也不安全。而且种蒜和收割的时候,人都得弯着腰,不但费力,效率还低。”张金昌回忆说。
       近年来,种植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如何让蒜黄成为真正的无公害蔬菜就成了大问题。
       2017年,杨家庄乡党委政府带领村里10余名菜农到唐山学习取经。看着人家的暖棚,张金昌在心里暗下决心,回去对“土暖窖”进行升级改造,改进自己的种植技术。
       “人家种植蒜黄的历史不如我们村悠久,可是人家不断改进,无论是在产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比我们强。”回来后,张金昌带头在村里建起了10个温室大棚,让蒜黄从地下的“黑屋子”搬到了地上的“大洋房”。
       新建的温室大棚由塑料布、保温棉、防晒毡等材料组成,保温、保湿性大大提高,还能循环利用。棚内室温由电子控温器统一监控,让蒜黄的生长温度有了保证。“改成温室大棚后,不但产量高了,质量也好了。原来,一斤蒜种只能长一斤二两蒜黄,现在一斤蒜种能长一斤半蒜黄。”张金昌说。
       蒜黄的产量增加了,质量也在不断的变好。“现在种植都是无土栽培。”在其中一个大棚内,张金昌边说边扒开长得密密麻麻的蒜黄,“你仔细看,这蒜黄下面用的是水。”
       栽培池底部铺着一层厚厚的地膜,白白胖胖的蒜种整齐地泡在干净的水中。“刚开始的时候是用沙土种,后来直接种在土里。蒜黄虽然产量还行,但是客户一直反映说蒜黄上有沙粒,吃起来有些牙碜。”张金昌说。
       面对消费者的反馈,张金昌开始改进自己的种植技术,变成无土栽培。“种植全程不见土,这样长出来的蒜黄既干净,而且还整齐,直接割下来就可以吃。”张金昌笑着说。
       记者看到,在蒜黄的顶部还覆盖这一层黑色的网罩。张金昌告诉记者:“这个罩是用来固定蒜黄,防止倒伏的。这样种植出来的蒜黄既干净,而且长得还整齐,产量还高。”
       蒜黄产量高、质量好,收入自然也越来越多。每个蒜黄棚约60平方米,一次用大蒜约2200斤,可产蒜黄3500斤,一斤蒜黄的批发价就2元多。20多天割一茬,一年可以长六七个月。“蒜黄在一茬茬收割,日子在一天天变好。钱包越来越鼓,我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张金昌高兴地说。
       随着蒜黄产业的发展,大涨村也形成了集原料运输、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大家一起抱团发展。“等这茬蒜黄收割完,栽下大蒜,25天后,这里又会长出新的一茬。这一茬一茬的蒜黄就是咱们致富增收的希望。”看着暖棚里茁壮成长的蒜黄,张金昌的眼里充满了希望。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