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从土台子到现代化教学楼 ——退休老教师陈彦才眼中的教育变化

时间:2021-03-22 13:50:33  来源:  作者:

       从事教育工作38年,退休11年,两个简单的数字,将退休老教师的生活分割成两个段落。当不再是一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行者,有着36年党龄的陈彦才对教学环境和教育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见证了许多不曾想到的变化。
       陈彦才1950年出生于砖路镇南沿村,是新中国教育工作发展进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当时上学困难,我九岁才上一年级,没有教室,老师在一个牲口棚搭了个台子,我们自己带个小板凳凑合了一年。土台子、泥孩子,就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陈彦才不失幽默地说。
       在陈彦才的印象中,上了二年级后,学校盖了三间房,四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只有一名老师任教,“学生没有课本,没有课桌,教室里除了一块黑板没有别的,黑板是用几块木板拼接的,不黑了就从家里刮点锅灰和上水刷一刷。”陈彦才回忆道。
       勤奋好学的陈彦才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尽管条件差,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直上到了1972年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他已经算是“高材生”了。
       当时村里设了初中班,老师不够,陈彦才就被村干部拉了过来,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办学条件总算有了一些改善,桌椅板凳都靠村里解决,村里经济条件差的,环境就要差一些。冬天要早早到校为学生生炉子取暖,有时风向不对或烟道不畅被烟呛得睁不开眼,门窗关不严,离炉子远的学生冻得直打哆嗦。”
       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陈彦才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根据当时的政策,他考上了师范学校,两年后毕业,成了一名国办教师。1986年,陈彦才调到当时的南宋乡任夜教校长,负责成人教育和新农民培训。
       “八十年代,农村的条件有了明显好转。填饱了肚子的农民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农民集资建校的热情很高。”陈彦才说,当时教育得到了充分重视,附近几个村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消息很快就传播到十里八乡,老师教学的干劲和孩子念书的拼劲都受到了极大鼓舞。
       “1996年前后,全国各地先后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盖起了教学楼,配套了实验室、音体美教室等,学生免除了学杂费、书本费,办学的一切费用改为政府支付,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免费、免试就近入学。”作为砖路镇普教校长的陈彦才对当时的教育办学条件印象颇深。
       如今,学校的硬件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各种多功能教室一应俱全,教室里不仅有了空调、暖气,还实行了新媒体教学,实现了“班班通”,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越来越好。
       今年71岁的陈彦才退休之后仍不愿意闲着,用他的话来说,干了半辈子教育工作,仍然割舍不下那份教育情怀,始终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0年,陈彦才被选为教育系统的行风监督员,没事儿的时候,他经常到曾经工作过的学校里转转。“从农村的土台子到如今现代化教学楼,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国尊师重教的写照。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陈彦才看来,教育事业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更托起了民族的希望。他希望不断有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年轻人加入到教师队伍,为教育发展提供新动能。
       记者杨亚湖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