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廷栋在田间观察油菜花。(刘涛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伟
3月,华中农业大学油菜试验田里一片金黄,85岁的傅廷栋,每天会出现在这片花海。
“年纪大了,他们都劝我少下田,现在我一天只下田四五个小时。”一口浓浓的广东口音,傅廷栋笑呵呵地说。
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带上“傅氏六件套”,扎进田里的傅院士更像一位地道的农民。60余年来,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遨游在油菜王国……
一辈子,一株花,一件事。
傅廷栋带领团队先后研究培育出80多个油菜品种,累计推广种植超过3亿亩。作为国际杂交油菜的主要开拓者,傅廷栋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此后在世界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10年里,约有80%的杂交种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雄性不育型育成。目前我国种植的油菜三系杂交品种中,仍有50%以上用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影响深远。
德国科学家曾评价说:“他的发现为国际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
育种,从追赶到领跑
从傅廷栋的办公室窗台望出,野芷湖畔,微风轻拂,金黄色的花海与明媚的阳光相映成趣,生机满满。
油菜花开满地黄,傅廷栋团队也迎来了忙碌期。他们要观察不同品种油菜的长势和抗逆性,记录成千上万组数据,选育油菜“优等生”,这是一段属于育种人忙并快乐的时光。
细数中国油菜种植面积从不到3000万亩增长到1亿亩,亩产提高了3倍,傅廷栋心中无比自豪。
油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1965年,傅廷栋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毕业。如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我国油菜平均每公顷产菜籽仅500千克左右,还不到先进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
彼时刚留校任教的傅廷栋意识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唯有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上下功夫。
其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在探索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国外先后在油菜中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但这些不育类型难以找到恢复系或者不育性不稳定,因而无法直接用于生产。
用傅廷栋通俗的解释来说,甘蓝型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要进行杂交,就要首先找到一种雌蕊正常而雄蕊退化的油菜,即“母油菜”。当时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苦苦寻觅油菜雄性不育的“母油菜”,却一无所获。
必须寻找新的雄性不育系,而且要跟时间赛跑、跟外国同行赛跑。
1972年3月20日,这是傅廷栋一辈子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傅廷栋清早就钻进了油菜田,当他走到种有波里马品种的资源圃时,眼前一亮,居然有一株油菜雌蕊正常,而6个花药都呈萎缩状态。他赶紧用手一捏花药,没有花粉。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雄性不育变异株。
反复搜寻了几遍,他总共找到19株上述表型的植株,通过仔细研究,确认这是典型的自然突变雄性不育株。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上“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这是傅廷栋带着“傅式六件套”在学校试验田、在农村田野里,找了整整两年,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后所获的“至宝”。
一举成名天下闻。此后在世界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10年里,约有80%的杂交种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雄性不育型育成。目前我国种植的油菜三系杂交品种中,仍有50%以上用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杂交种。
如今,我国油菜品种杂种化率已达到70%,全国平均单产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还被国内外转育到大白菜、小白菜、红菜薹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对上述蔬菜的杂种优势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国际油菜研究理事会授予傅廷栋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奖章和证书,他是世界上第二位,也是迄今唯一一名亚洲地区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面对“世界油菜杂交之父”的荣誉,傅廷栋不喜欢这个称号,只想永远当十字花科的“傅科长”。
推广,中国田种中国油菜良种
根肿病是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的一种传染性强的世界土壤传播病害,会造成小苗枯死,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堪称十字花科作物中的“癌症”。在国内,一度仅四川省发病面积就达300万亩以上。
“当时我刚回国,开始对根肿病的研究来自傅老师的建议,油菜根肿病离油菜产业更近。”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油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椿雨回忆起油菜根肿病防控研究初衷时说道。
根肿病可通过轮作、推迟播期、净土育苗移栽等方式进行农业防治,也可以对作物进行化学药剂防控,但这些方法提高了生产成本,或对水土有污染,效果也有限。相比之下,培育新型抗根肿病品种,无疑是防治根肿病最根本、最经济且有效的方法。
为应对我国油菜主产区面临的根肿病威胁,傅廷栋带领张椿雨等专家,从2010年开始利用芜菁、大白菜等优异抗病资源,在国内首先选育了抗病新品种。经过在四川等病区试种,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在全国推广抗病油菜品种的种植面积达800万亩。
增产提质,良种是关键。傅廷栋个人先后培育出16个品种,带领团队培育出8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超过3亿亩。如今,全国每年种植的1亿亩油菜里,由傅廷栋团队培育的品种超千万亩。
“原来的油菜品种高芥酸、高硫苷,菜籽油质量差。现在‘双低’菜籽油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产量高、收益好,品质接近橄榄油。”傅廷栋说。
傅廷栋团队选育出的油菜品种除了广泛种植于长江流域,也“走南闯北”,先后推广北至黑龙江,西到新疆阿勒泰地区,甚至种在了浙江温州近海的盐碱地滩涂,“油菜地图”越绘越广……
然而,傅廷栋始终认为,现在取得的成果还不够。
此前,傅廷栋在西北调研时发现,当地小麦7月份收获,离严冬来临之前还有两三个月的秋闲时间,土地没有植被覆盖,水、风、沙蚀严重。亲眼看见了黄土高原农牧区饲料短缺、生态恶化的现象,他琢磨能否在油菜上想点办法。
于是,傅廷栋深入西北农村,与甘肃农业部门合作,进行“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试验。“华协1号”试种成功,麦收后至严冬来临前的秋闲耕地种油菜生长60-75天,亩产饲料三四吨,能供应三四头羊羔的青饲料,综合经济效益可达千元以上。
“北方有秋闲地两三千万亩,南方有冬闲地四五千万亩,不与粮食争地,发展饲料油菜1000万亩是有可能的。”傅廷栋对饲料油菜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原来,根据此前的研究结果发现,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种植耐盐碱油菜作绿肥,就有可能将盐碱地荒地(pH10-11,盐浓度0.3%-0.5%)改良为质量中等的良田。
目前,傅廷栋和他的团队研究、推广的复种饲料(绿肥)油菜,已被农业主管部门作为主推技术,在西北、东北和长江流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下田,离一线更近一点
华中农业大学是全国培养油菜人才最多的单位,傅廷栋培养学生的窍门只有一个,那就是“跟我一起天天下地”。
傅廷栋告诉记者,必须到实践中去感受实际问题,脱离生产实际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学生。
也曾有个别学生觉得经常下田太辛苦,导师就对他说,“你到油菜田去看看傅老师在不在?”当看到田中傅院士的身影后,学生就再也不提下田辛苦了。
一次,一名外校学生慕名而来,想报考傅廷栋的研究生。当得知傅院士不在办公室正在下田后,这名女生在油菜田里找了一大圈,也没发现傅院士的人影,只好问了一位田里的“老农民”:
“老师傅,您知道傅院士在哪吗?”“你找他有什么事?”
“我想考他的研究生!”
“我就是,考我的研究生,你得做好吃苦的准备哦!”
当确认眼前的“老农民”就是傅院士后,这名女生惊呆了。
傅院士爱下田的故事,还有很多。“傅老师不在实验室,就在油菜田。”他的学生说,这对他们影响很大,“油菜开花的时候雨多。穿着沾满泥土、五六斤重的胶鞋,一干就是一天,我们年轻人都吃不消,老人家却一点儿不抱怨。”
1999年,傅廷栋从芥菜型油菜中再次发现了一个新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株。一位到学校参观的国外同行诧异地问傅廷栋:“傅,为什么又是你?”傅廷栋笑着说:“搞农业的就要多下田,多到实际中去,就会有新的发现。”
85岁的傅廷栋,刚从试验田忙完又赶到荆门沙洋出席油菜花节开幕式,指导当地油菜的三产融合。说起今年的“小目标”,傅廷栋计划忙完长江流域的油菜收割后,再赶到西北的夏繁基地,今年要在全国各地继续绘制“油菜地图”。
“科研就得围着农民打转!”傅廷栋一直坚持一个理念,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得到农民的认可,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这才是做科研的意义。
傅廷栋及研究团队成员历经16年攻关选育出耐寒抗冻、可食用油菜薹,播种后50天左右即可收获,采收期长达3个月,产量比同类品种高30%左右,每亩可采摘1000公斤,不仅好看、好吃、好栽,而且营养价值、经济效益俱佳。
“油菜种植成本低、花期长、花量大,观花与收获农产品两不误,油菜花是我心中最美的花,油菜浑身都是宝,更成为乡村振兴‘致富花’。”傅廷栋笑着说。“我感觉自己还不老,虽然我也算是‘85后’了!”正是对油菜的热爱和执着,让这位爱在花田有“喜事”的“傅科长”停不下科研的脚步。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