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前尘往事辽青瓷

时间:2013-01-16 09:19:14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

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冀、内蒙古三省(区)交会地带,为辽西走廊北通道要冲。《史记》所载商朝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互让王位之典故,即发生于此地。曹操北征乌桓,于此境涉白狼水(今大凌河),登白狼山(今大阳山),凯旋时作《观沧海》诗,流传千古。唐代,此地属营州柳城县地,后与库莫奚、契丹杂居。契丹建辽,此地属中京道大定府地,于统和四年 (986年)置阜俗县,统和十六年(998年)置利州,其南境为潭州龙山县,北境为大定府直辖之富庶县。
喀左陈醋,远近闻名,一般人都知道,而这里自古及今,还是著名的陶瓷产地,知道的人并不多。此地盛产陶瓷,除文化以及历史方面的原因之外,此地丰富的陶土矿资源,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全县22个乡镇场中12个有陶土矿,目前已探明的陶土储量在10亿吨以上。不仅储量巨大,而且品质优良,是制造陶瓷制品的极佳原料。
目前,辽青瓷、喀左紫砂是喀左县的两大标志性品牌,尤其是辽青瓷,目前已研发出三大类共30多个系列产品。朝阳市以及喀左县有关部门已将青瓷发展列入县域打造“北方紫陶之都”的全局中,予以全面谋划。辽宁省政府也已将喀左陶瓷产业作为一个主要部分列入全省轻工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全力发展喀左陶瓷产业。
而从历史上看,远古时期的陶器暂且不说,有据可查者,辽金时期,此地即盛产陶瓷器皿。喀左县南哨镇梁家营子曾发现金代古龙窑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片。清代,喀左地区的白塔子、坤都营子等地都有窑址,主要生产陶器、青瓷器,一般都是碗、盆等生活日用品。民国时期,唐山人谢革廷与喀左大城子人王贯合伙成立“东兴缸窑”,很快又筹建下院,名为“日新缸窑”。 1952年,两处缸窑被收为公有,合并为地方国营南哨陶瓷厂。 1958年,江苏宜兴曾派人来喀左传授紫砂技术。 1974年,辽宁省陶瓷研究所普查喀左紫砂页岩,县里派技术人员到江苏宜兴考察学习,紫砂厂技术员胡永恩于1975年制作出喀左县第一把全手工紫砂壶。1977年,紫砂制品车间由陶瓷厂分出,成立紫砂厂,采取注浆手轮修坯,生产茶具、花盆、酒具等。
何谓辽青瓷
有必要厘清青瓷、辽瓷、辽青瓷等概念,以利于这个话题的展开。
青瓷,以烧成时呈青色或青绿色而得名,是中国瓷器中最古老的品种,可以说青瓷的起源就是中国瓷器的起源。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勤劳而富有智慧的商代先民就烧制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黄义军在其论文《宋代青白瓷起源的背景初探》中对青瓷、白瓷以及青白瓷有过详尽的考证。中唐以来,在瓷器的生产和流通上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局面。但与此同时,由于南北方交流的增多,出现了北方白瓷传统南渐和南方优质青瓷向北方传播,两种传统同时存在的趋势。大约至宋代,乃有青白瓷这一新品种瓷器的出现。 “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的瓷器,被称为青白瓷。从工艺上分析,青白瓷可能是在南方窑场仿造北方白瓷的过程中偶然烧成的。
辽瓷,顾名思义,指辽代时辽境所生产的瓷器,泛指的辽瓷,亦含辽三彩器为主的一部分釉陶器。考古发掘之辽境青白瓷器,多出土于契丹贵族墓葬,这说明青白瓷器于其时为契丹上层喜尚的器用。如1975年发掘于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乡的耿延毅家族墓,即曾出土影青瓷罐及青瓷小碗;1972年发掘于朝阳县二十家子镇的前窗户村辽墓,出土随葬遗物200余件,其中即有影青、青瓷、白瓷等器皿。
辽代独有的瓷器首推鸡冠壶,这种壶上面有一块像鸡冠子,非常形象,有黑的、黄的、绿的。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着游猎生活的形迹。陶瓷制品最容易做成圆形,这种扁形器,做起来非常不容易。之所以要这样的形制,大体上说,这反映了辽人在文化上的一种自觉。辽人惯用金属器和皮革器,祖上传下来的就是这个,所以换了材料,也要做成这个样子。其次就是鸡腿瓶,也是辽国非常盛行的,一直延续到金元。鸡腿瓶细长,可放在马背上兜子里,可以防滑,实用性很强。
辽青瓷,即有辽一代,在中国瓷器“南青北白”的交融与衍变过程中出现的一朵艺术奇葩。而今日,我们所说的辽青瓷,又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为辽宁所产青瓷器,这是不言而喻的,是中华文化以及历史所直接托付于今人的一件贵重礼物。
辽青瓷的历史天空
辽代在治国方略及政治思想上,秉承“因俗而治”以及“崇儒之美”的原则,直白地提出“唐晋文物,辽则用之”的谋略。公元1089年前后出使辽国的苏辙在《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诗中写道:“虏庭一意向中原,言语绸缪礼亦虔”。辽道宗耶律洪基的懿德皇后萧观音曾作《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虞廷开盏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 ”虽为应制之作,但“华夷同风”之意,是清晰而直接的。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表明契丹人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与认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因崇拜白居易(字乐天),为自己起汉名“黄居难,字乐地”。
辽朝用历代帝王法物装扮自己的统治,目的就是要证明它的统治代表“正统”,具有合法性。它处处效法中原王朝,“故其朝廷之仪,百官之号,文武选举之法,都邑郡县之制以至于衣服饮食,皆取中国之象。 ”(《东坡应诏集》卷5《策断》)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者也接受了辽朝“南北两地,古今所同”的观点,双方交换文书时互称南北朝。于是,辽宋就成了“兄弟之邦”。
辽青瓷的出现,最初的原因自然与战争以及掳掠相关。经济以及文化落后于中原,但是辽统治者以“唐晋文物,辽则用之”之原则,实行拿来主义,即自然而渐进地形成了辽特色的陶瓷文化。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契丹人并非纯粹的草原游牧民族,其生活中心区域基本上是在中原和草原的接合部,这一文化板块随着东西或南北的强弱而漂移,或吸收中原的一部分,或草原元素增加。基于此,从考古发掘实物看,契丹人很早就掌握了陶瓷技术,特别是契丹人的祖居地辽西一带,和唐王朝山西、河北一带陶瓷手工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最迟到唐晚期,作为生活日用品和建筑构件的陶瓷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位于定州,具体位置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去辽境甚近。定窑在辽与北宋之拉锯战中曾五易其手。史载,天显三年,即公元928年,辽破定州,盘踞八个多月,撤离的时候,有可能是,或者说事实上的情形即是这样:定窑工匠全部被掳走。辽白瓷之白,不让定窑白瓷之白,此间玄机,或许只在这里。公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辽与北宋间未有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边地饥荒,北宋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据载,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辽代瓷器得以进一步发展,与此一背景密切相关。
而可为“工匠被掳至辽地继续从事手工业”这一判断的佐证者,还有这样一件史实,即有辽一代,曾大量建置过所谓 “头下军州”。据专家考证,综合《辽史》和《契丹国志》的有关记载,可考的头下军州约有40个,它们创设的年代或早或晚,持续的时间或长或短。辽宋澶渊之盟前,头下军州较多。其后,战争较少,俘虏来源减少,很难再用俘掠的人口来增置头下军州,因之其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据《辽史》载:“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 ”“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 ”辽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今赤峰市宁城县)是草原上最早的都城建筑,是辽代位于草原上的工商业中心和农牧文化交汇之处,也是典型的移民社区,被契丹大军掳掠而来的汉、渤海人,大量迁徙至此,建筑城郭,分设州县。
据龚书铎主编 《中国社会通史》载,辽上京建于辽太祖天显元年(926年),“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内城为官衙所在,外城也叫汉城,市肆城坊井然有序,还有专供回鹘商贩寄宿的回鹘营,供各国信使居住的同文驿。人口主要是来自中原的汉人,有手工业者、商贩、宦者、翰林、优伶、僧尼道士等。中京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郛郭、宫掖、楼阁、库府、市肆、廊庑都采用中原京城的制度。 ”
在朝阳市的历史上,辽代是设置州县最多的时期。契丹建国后,朝阳地区属中京大定、兴中二府,辽太祖时置建州、霸州、宜州等五州,其后不断析置设立了大约十个州左右。其中隶属大定府的惠州,故址位于今建平县惠州乡,为辽太祖俘汉民所建;故址位于今凌源市凌河乡十八里铺的榆州,统和众、永和二县,为辽太宗时横帐解里以所俘镇州民设置;故址位于今喀左县大城子镇的利州,为承天太后,即著名的萧太后所建;故址位于今喀左县白塔子镇的潭州设置于辽开泰二年(公元1013年);而故址位于今喀左县公营子镇土城子村的富庶县,为大定府直辖县。其时朝阳地区可谓州县林立,城郭相望。
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考证其时其地手工业的发达,考证辽代陶瓷工艺的发达,考证辽青瓷的悠久历史及其在历史视野下的现实性,有着异常清晰的理性路径。
而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探讨的与陶瓷相关的这一地区的历史,可以推衍至更其久远的年代。 1982年,考古部门在位于今喀左县大城子镇的古利州城址东四公里处的东山台地上,发掘出东山嘴后梁红山文化时期祭祀遗址,出土的圆形石砌祭坛,专家们判定为54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所建,是先民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大型重要场所。所出土的两件小型陶制孕妇雕像,据专家称,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雕塑艺术品。当然,相对于我们正在说起的辽青瓷这一话题,这两件小型陶制孕妇雕像更多地具有一种非常有趣且非常神秘的隐喻意味。
□本报记者/薛百成/张 辉
 


来源:辽宁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