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专题 > 走读唐河>>

《走读唐河》“印象浑源”之二大河之源 水润山村

时间:2015-07-31 14:36:53  来源:  作者:

图一:唐河源头抢风岭山腰处的自然村落向阳村,地势陡峭、道路崎岖、牛粪遍地,入村采访甚是难行。图二:由石头垒砌而成,梯田状窑洞式的小山村―――向阳村,仅有五、六户人家,20多口人。
图三:向阳村村民赵玉芝(右二)向我们介绍唐河源头流水及村子的情况。图四:溯唐河支流而上,我们来到千佛岭乡小窝单村进行采访。
图五:西北―东南流向的一条支流汇入唐河,为唐河带来第一支水流。
图六:发源于浑源县温庄南红花沟一带的一条主要支流在龙咀桥与唐河主河道交汇,唐河水量开始增
 

本报记者孙新亮周永杨跃平

探寻源头,攀山寻水,从恒山山脉抢风岭“一号水沟”发现一潭积水的“源头活水”,再到发现第一条有流水的支流汇入,一路行走下来,唐河带给我们太多惊喜和震撼……
经过“三号水沟”,记者来到了最后的“MW”的脚突高崖处,一个寂静、古朴,看似荒凉、由石头砌成的、梯田状窑洞式的小山村,赫然倚岭面南而居。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或许是面南而居,又处于抢风岭南面的山上,所以这个小山村才名为“向阳村”。更远处的抢风岭东部也有一个村叫干土岭,这一带就处于抢风岭区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羊肠小道,崎岖难行,踉跄间,我们来到小山村前。
村子不大,坐落在突兀的高崖上,整个格局随山势呈倾斜梯田状分布,共四层;建筑风格像陕北窑洞民居,每间房屋为石头建筑,呈拱形紧密排列。进入村子细看,或许因为风吹雨打和年久失修,大部分房屋都有不同程度损坏。
进村道路和连接各层房屋的小道、屋顶牛粪遍布,这和村民养牛放牛有关。
我们看到,这些房屋除了住人,有些还做了牛舍。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交通不便、封闭落后、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牛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所以,牛也享受了和人一样的生活待遇。
整个小村子异常安静,除了偶尔传来的犬吠和鸡鸣声,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
我们围着村子转了一圈,没看到一个人。于是,我们爬上二层来到一家柴门前询问有没有人?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应声走了出来,热情招呼我们。对于我们的采访,她操着浓重的方言,我们没听懂一句。见我们困惑,这位妇女马上领我们来到房前道路边,也就是下一层房屋屋顶上,招呼另一家女主人上来,意思是有客人来了,马上过来。这家较瘦的女主人上来后,诚恳的给我们打招呼。由于她方言相对较轻,加之丰富的肢体语言,我们大体能明白她的意思。
这位女主人叫赵玉芝,今年51岁,一家三口,丈夫放牛,儿子今年25岁,小学毕业后一直在附近村庄打工盖房。
赵玉芝说,向阳村原本位于西边大路旁,五六十年代因为修路才迁建于此,自己在这里居住已有三十多年了。这是个自然村,隶属于南面山下10里外的小道沟村,平时有个头疼脑热需要看病、孩子们上小学读书,都要走上10多里山路。先到大路,再通过大路到小道沟村,交通极其不便。全村共有五、六户人家,20多口人,因为贫穷,男人和孩子们大都外出打工挣钱,只剩下几个妇女看家,所以村里显得格外安静。
赵玉芝告诉我们,抢风岭很高,很多水流就是从这里往下走。我们告诉她,这里就是唐河的发源地,她的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她介绍,山洪和雨水是通过岭上的一道道水沟下泄汇聚到河道的,他们吃饭喝水要感谢天上来的这些水源。为收集雨水,村民们在山上挖了很多水窖进行储存;在村前能长庄稼的山地上开垦了梯田,种植了红薯、土豆等农作物,这是一年的口粮,要靠雨水和河水的灌溉才会有收成。一旦遇到旱季,村民饮水和农作物灌溉便会遇到困难。“水是生命之源”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久居城市水泥丛林的现代人看来,就这样一个难得的、没被现代文明侵蚀的原生态小山村,原本理想化的“世外桃源”生活却因交通不便、封闭落后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得知她们缺少饮用水,我们能做的就是将随身携带的几瓶矿泉水送给她们,朴实的两位妇女推脱半天才肯收下。水,是她们最需要的。她们这些“土著”居民一年很少洗澡,连身上穿的衣服也已经很久没洗了。离开时,两位淳朴善良的妇女还热情挽留我们到家里吃午饭,在我们婉言拒绝后,她们送出我们很远、很远,并多次叮嘱注意安全。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恰巧碰到了放牛回家吃饭的唐福明老汉,他就是赵玉芝的丈夫。了解情况后,坚持请我们到家吃饭。他干裂的嘴唇让记者看到水对于他们是多么珍贵,我们递上留下的最后一瓶水,让这位老人品到了“桃源”外的甘露。老人用我们听不懂的方言述说着这一带地理风貌,看着太阳已经正午,知道家里妻子早已给他准备了午饭,一再劝让我们到他家吃饭,得知我们还要探访其他村后,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大路上。
善良的村民,淳朴的民风,原生态的环境让我们看到了自然和纯真,这是我们的向往。淳朴、厚道的大山儿女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的眼神里透露着那种对大山之外世界的向往,对新生活的追求。可惜的是,他们未能走出这个山的深处。他们说,有感情,都习惯了,离不开啊!
大路在峡谷右岸山脚下延伸,车辆一路蜿蜒前行。由于大涞公路前方道路部分路段维修禁行,大路上行进的车辆不得不进入唐河干涸的河道行驶,尘土飞扬、黄土漫天、颠簸难行可想而知;有时因道路高低不平,车子被拖住底盘或陷泥坑里“搁浅”,我们就下车手抬人推,艰辛自不待言,可为了目睹母亲河第一淙流水的风姿,我们一往无前。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河谷两岸铺满了青草灌木,而点缀其间的高大乔木如绿毯上绣着的美丽图案,美不胜收。车行两岸间,风景在变幻,如诗如画,美轮美奂。河道虽然干涸,但在一些险峻地段,依稀可见湍急流水冲刷河床留下的沙石流痕。第一条支流汇入带来淙淙水流
走过一段崎岖不平的山路,只见眼前灰石岩的山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陡峭、壮观。它们通常上下一体,以近乎粗犷的神态布满周围的群山,在较为干涸的山体表层,裸露着灰白色的肌肤。行至千佛岭乡中庄铺桥路段,一条泛着银冠的小河蜿蜒流出,两岸种植着果树和苞米,河岸绿意葱葱,与河边的柳枝相映成趣,附近的山村农家被包围在一片碧绿的树丛中,山坡上披满了粉红色的野杜鹃和野蔷薇,似云若霞。
由西北向东南走向的一条溪水汇入,给唐河主河道带来了第一支水流。
“水,有水了!”大家欢喜雀跃之余,“哪里来的水”的疑问也开始萦绕心头。
追根朔源,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态。“走,沿河直驱而上,一定要探个究竟。”我们驱车溯溪而上。
沿这条溪流追溯,河边一个村庄进入我们的视野。一个竖立在村口的森林防火、河道防洪公示牌,告知了我们所在村子的名字―――千佛岭乡小窝单村。通过公示牌上的防洪防火责任人名单和联系电话,我们联系到了相关负责人。了解到我们的来意,该乡乡长助理、包村干部王玉柱特地从乡里驱车赶了过来。
王助理今年46岁,在乡里工作了26年,谈起唐河源头和河域管理头头是道。
王助理告诉我们,眼前的这条小溪确是唐河的一条支流。在全乡,像这样的支流有五六条之多,但常年流水的只有三条。为了做好河道的管理工作,全乡每年都会要求沿河各村做好防汛和河道内的垃圾清理工作。同时,该乡还把环保治理工作抓在手上,严禁厂矿企业在河道内违规作业,排泄污水,这才保持了河道河水清澈见底以及沟渠两岸草木葱茏和旺盛。
我们深入探访唐河源头的第一股水流,沿河而上,发现这涓涓溪流正是来自恒山山脉千佛岭区域的正沟村一带茂密的高山林地中。
而往南行几公里源于下桦岭、董庄一带又有另一条支流汇入。
沿岸的村民告诉我们,这里山峦连绵,雾气朦胧,植被茂盛,树木繁多,空气湿润,天然的自然环境涵养了水源,造就了唐河上游不断的涓涓溪流。
采访中,村民不时提起千佛岭,这个带有佛教色彩的神秘地方充盈在我们的脑海里,更加激起我们探寻的浓厚兴趣。
按照浑源县旅游地图所示,在龙咀村附近,唐河上游另一条主要支流在此汇入主河道,唐河水量开始变大。
“龙咀村桥到了”,车还没行驶多远,我们就听到司机陈师傅的提示声。
“好咧!”虽然路上的车辆来回穿梭,为了捕捉唐河支流汇聚形成的特殊地理风貌,我们赶紧拿起摄像机、照相机等“武器”下车拍照。
这里,是大涞公路上一座南北走向的水泥浇筑桥梁,五六米宽。站在桥上举目下望,一条涓涓流淌的支流在此与唐河主河道交汇。这条支流发源自浑源南部山区千佛岭上的红花沟和牛星堡一带,在此汇入唐河主河道,河道内的水明显多了起来。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