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专题 > 走读唐河>>

清风徐 民富足

时间:2015-11-16 09:49:55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闫韶红张春红康荣昊文/图
东市邑村大街干净整洁。粮食丰收,东市邑村村民在自家院里剥玉米。西市邑村整齐的良田。记者在新立庄村河道采访。为保护环境,西市邑村拆除黏土砖瓦窑。新立庄村民营企业生产的武术器材与服装。
    唐河由西向东穿越我市,在清风店镇新立庄、西市邑、东市邑村,形成几个明显的弯道,使得河道呈“W”形状,曲折回环,独具特色。几千年来,唐河为这个区域的人们带来了喜怒哀愁,伴随的是破坏,适应,改造,收获……
    清风店镇位于市区北部15公里,定州、唐县、望都三县(市)交界处。现辖27个行政村,镇域面积52.6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耕地4.9万亩。如今的唐河河道,已经干涸多年。伫立在河道,四面观望,除了东西流向一望无际,南北河岸似乎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是渐渐地增高……(一)
    自古以来,人类通常逐水而居。在物转星移的历史变迁中,唐河水或大或小,河道或宽或窄,沿岸村民始终和其共生共存。清风店镇西市邑村形成于哪个年代,已经无法考证。然而村民中流传着一个村庄搬迁的故事,却证实了唐河对村庄的作用和影响。
    300多年前,西市邑村村民原本居住在唐河南岸,一场大水冲毁了家园,全村人无奈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北岸。村民邢海勇说,南岸至今还留有村民居住的印记,比较典型的是几个地名,如庄伙、官场、东耩等等,表明当时民居、打谷场、耕种的位置。然而北岸是大块墓地,据说,为丁姓人家历代使用。有一年,一名叫做丁朗的人在江苏做了大官,把族人全部搬迁到南方,仅留存家族墓地在北岸。一开始还有看墓人,年代久了,早没了看墓人。西市邑村民因洪灾搬迁至北岸在此安居乐业。某一年,丁氏后人从南方特意赶回来拜望祖先的墓地,却因变化太大无法找到,遂作罢,怏怏而归,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西市邑村现在并没有丁姓。据村民介绍,几十年来,不断有人在挖菜窖、地基、地窨子时,挖出盆盆罐罐来,或许是当年的随葬物品。
    很多上年纪的村民回忆说,唐河作为季节河,冬季常常露出干涸的河床。村里的出纳员聂水来老人介绍,听老辈人讲,上世纪初,河道只有三丈多宽,双套马车横着过河,车尾下河的时候,前头拉套的马已上坡了。如今的河滩地在当年是肥沃的好地,只是1917年和1939年两次发大水,生生把土地冲毁成了河滩。(二)
    “我们村离河边近,我小时候就在河边玩,河水清澈见底,还能捉到鱼虾。”新立庄村李振府老人说,那时候从河里抓上来的鱼虾是最美的佳肴,改善伙食全靠它们了。
据说,康熙九年(1670年)有9户村民从清水河村迁来定居,取新立一庄之意,故名新立庄。唐河到达此处改成弯道,就形成了村子三面环水的格局。1963年,唐河洪水爆发,当时村内共有5个生产队,其中2个生产队迁到了村子的东北方,就形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新立庄村。
    新立庄村紧邻唐河,村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河滩地早已被开垦成农田种上了适宜生长的红薯、花生等作物。此外,体育器材的生产和销售是村里另一支柱产业。由集体经济下的纯手工打磨家庭作坊式的独立生产经营,再到规模化发展,经营范围也从传统武术器材发展到体育器材、辅助用品、护具、服装等。现在,全村有3家大型体育、武术器材生产企业,年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销往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居住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村里新修主干道8条,新建了幼儿园、文化广场、卫生室,成立了村文艺宣传队。(三)
    东市邑村和西市邑村东西对望,现有人口3860人,土地4360亩,是由跑里、小庄、东岗子三个小村合并起来的。
    “东市邑好地方,唐河流域绕村庄。”80岁的赵玉明老人听说我们来采访有关唐河的事情,非常激动。他说,这是北京文艺宣传队下乡来东市邑村实习时,表演《鱼鼓词》里的一句话。以前唐河岸边都是柳树,河里的水特别清澈,风景特别好看。十几岁的孩子们经常下河游泳,浪花起来时,用胳膊一挥,就把浪花拍打下去,要不然就让浪花拍下去了。”
    1989年,因为汛期涨潮把东市邑村桥冲毁了,村里的人们便自发修桥。一根木桩子有3、4米长,四个人叫着号子一起往下打桩,一个多月才把桥架好。“那个时候,村里年轻的小伙子都不好娶媳妇,一听说是东市邑村的,人家姑娘都不愿意来。就是因为东市邑村经常没有桥,想进村的进不来,想出村的出不去。”58岁的陈双山笑着说。
    “为了出行,村里好多人家有木船,一条船有10来米长,能坐30来人。有急事偏偏没有船时,就把蒲团与木杆绑在一起过河。”陈双山说,到了冬天,河水冻成冰,还可以在上面滑冰。滑冰鞋是用木板做的,上面用皮带把脚固定好,木板下面脚尖处钉个钉子就成了。
    尽管唐河水时有肆虐,但也给当地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在风平浪静的年月,唐河沿岸这些“鱼米之乡”享尽了河水带来的口福。河中生长有鲶鱼、甲鱼、鲤鱼、虾、田螺等,村民捕捞上来,就做成美味菜肴,大饱口福。
    当时河水充沛,两岸人民游泳、洗涤、捕捞,甚至运输也离不开唐河水。至今东市邑村还流传着利用河水拖运大牲口的故事。利用唐河水拖运牲口,有猪、牛、羊,却不是用船运,而是用人运。一个人一次只能带一头牲口。人和牲口一起下水,人在上游,一只手抓住牲口的耳朵或者缰绳,靠水的浮力把牲畜运到对岸。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村民在河道两旁栽种柳树等树木,既能巩固堤防,又能产生经济效益,村民们编筐编篓的原料就来自于此。时至今日,河滩地早已被村民开垦成良田,种植适宜生长的花生、地瓜、速生杨、药材等。近年来沿岸各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找到一条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近年来,清风店镇积极实施“商贸立镇、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环境兴镇、开放活镇”五大战略,形成了以商贸为主导、铸造工业为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成为定州建设新兴区域中心城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西市邑村村民在采摘油葵。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