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河北岸庞村镇一个偏僻的村子——南陶邱村,有一位小学校长,这位雄县职教中心的优秀学生,毕业后一头扎进乡村,无怨无悔 ,任劳任怨, 赢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他,就是马宁。
“蜗居”乡村十三年
今年34岁的马宁家在清风店镇吴村,父亲希望他跳出“农门”考上学在城里找个工作,但97年马宁毕业后还是进了一个落后村的小学任教。他所任教的南陶邱小学,地处定州市最北端,交通闭塞,条件艰苦。刚到学校的那天,看到破烂不堪的校园,别说教室的玻璃,有的连门窗都没有,凄凉的景象让他一阵阵心凉。然而,马宁毅然把铺盖搁在学校一间小平房里。那年7月,一场瓢泼大雨不期而至,顷刻间泥水漫到了他的床下,而这间房子的屋顶也滴滴答答漏起了雨。决心要在这一方偏僻之乡实现自己抱负的马宁没有丝毫委屈,第二天毅然扛起了“班主任老师”重任。
2005年, 同学们得知马宁在乡村任教,特意前往看望。看到他形神消瘦,同学们很辛酸。当年的同学,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在县重点中学任教。看到马宁的现状,很多校友都想伸手援助,但马宁说了一句话,“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2006年2月,受命于“ 危难”之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当时,校容校貌急需改观,部分教师精神涣散,教学成绩在镇居后位。他多次召开家长座谈会,不定期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采取“师生结对帮扶”的方式,让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
辍学是农村学校经常遇到的头痛问题。“少一个孩子辍学就多一分欣慰,家访路上有艰辛也有快乐。”为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他利用大年初四至初八,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顶着凛冽寒风在崎岖的村路上穿行,而这些换回的是开学时100%的入学巩固率。他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2008年全镇统考中成绩也由原来的倒排后几名跻身到全镇第二,2009年教学成绩取得了全镇第一,并被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单位,这是学校有史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孩子们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他着手建立图书阅览室。可是没有钱购书。当时他家正翻盖房子,需要6、7万,“自家盖房子放一放”,他把自家盖房的部分钱“挪用”到学校图书室购书上。为扩建修缮校舍,他和教师学生搬砖头、背沙子,修缮学校的房屋。房子起来了,却短了上瓦的钱,他把自己当月刚刚到手的工资全部买了瓦。那几天他母亲正在住院治疗,住院需要钱他却向别人张口。教学楼窗户玻璃夏天下雨没遮挡,冬天只能订塑料布遮风,他决心把教学楼后面的破窗户全部改造成塑钢窗,可面对捉襟见肘的学校开支,他又是自掏腰包垫付费用,并安装防护网,还给每间教室办公室都安装了电扇,空调。其后,又多方筹措资金,改建幼儿园,美化幼教环境,先后购置了秋千、小球篮、转椅等幼儿玩教具,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只有付出才会快乐
每逢雨季,上学的道路泥泞,师生上下学都很不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利用周六周日时间自带工具到离校五六里外的砖窑拉来炉渣进行铺垫,并挖排水沟,解决了道路的泥泞。路好走了,家长高兴了。有时候,孩子们的父母忙的顾不上接送孩子,他每天天不亮就往村里跑,把那些年幼的小学生一个个牵着、背着接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一个个送回家。有一次,他推车带孩子,一脚滑倒,孩子们没事,他的脚却崴了,虽然疼痛难忍,但他还是坚持着把几个孩子送回了家。
从工作的那一天起, 马宁就开始力尽所能、默默无闻地帮助那些贫困学生。秋天刚开学,他发现有些学生没来报到,于是一家一家去劝家长,“让孩子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马宁一家也不是太富裕,而且他母亲常年有病,家境也十分困难,但在马宁心中,他看着身边的学生,有的家庭因为各种情况更困难,他便自己省细下来给学生们。照顾别人似乎成了马宁脑
在同事们眼里,哪里有急事,哪里就会出现马宁的身影。十多年来,他究竟帮助过多少学生老师,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他给学生的钱,帮助别人办的事,没有记在纸上,但却深深刻在了受助学生和老师们的心中。”这是这所学校的师生对记者说的一句撼人心魄的朴实话语。
记者 赵青锋 孙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