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向我国南方受灾地区捐款1000元;1998年,向南方洪水受灾地区捐款10万元;2000年,为本村刘家庄小学捐款8万元,捐资13万元为生活困难老人建养老院;2008年,出资为村民修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扩建村办公场所,修建高标准文化广场;2009年,捐资20万,为村里修建新大街……在张立根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里面,记载着这样一笔笔的捐款。
张立根现担任市铁西供电所党支部书记,连续四届任保定市人大代表,定州市人大常委,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致富不忘乡邻,三十年如一日,救急救困,事迹被人广为传颂。1953年,张立根出生在赵村镇刘家庄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历尽了艰辛坎坷,13岁才上完小学就因家境困难辍学了。由于家里实在困难,养不了那么多孩子,刚10岁的张立根不得不出去讨饭,年幼的他靠吃百家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青年时代的张立根靠着自己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出去闯荡,当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富民政策给年轻的张立根带来了机遇,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从一点一滴干起,先后拉过人力车,承包过土地,承包过砖窑……就这样,他一步步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八十年代初,已经脱离贫困的张立根带着家眷回到家乡刘家庄。目睹当时乡亲们落后的生活状况,他心碎了,着急了,他想带动村民们富起来,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以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帮扶贫困乡亲,这家送一袋米,那家送一袋面,有时他宁可自己过紧日子也要先帮助别人。张立根常说,我讨过饭,受过苦,深知穷的难处,我要报答当年乡亲们给过我的百家饭。
1980年,张立根出任刘家庄村主任。几年间,他先后在村里建中型砖厂四座,给村里人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收益,初步扭转了刘家庄村贫穷落后的原始面貌。1985年,新农村规划建设开始了,当时刘家庄地理面貌复杂,村四周坟地遍布,东西北三面壕坑相连,整个村子没条平整的道路。但是,这样的困难难不倒张立根,他冲破重重阻力,打破陈旧观念,含泪带头迁走了自家祖坟。看到张立根的魄力,大家都开始行动了,一个月内,刘家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增耕地百余亩,地里一个坟头也没有了。在任村主任的几年间,张立根先后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用于家乡建设。到1989年,负责电业管理的张立根已不再担任村主任,饮水思源,他仍时刻关注着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只要家乡建设用得着他,张立根就绝不含糊。三十年来,张立根始终如一的支持家乡的发展,前后共捐资二百余万元为村里修路建学。现在的刘家庄村处处透露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息,村里宽敞的道路、明亮的路灯、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切都离不开张立根的努力。
在张立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特殊的账本,那是一本“救济金发放簿”,上面记录着三十年来他每年发放救济金的名单。每年到了年底,本村的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都能从他这里领到救济金。村民杨振友的母亲是残疾军人的遗孀,家里十分贫困,从1985年开始,每年她都从张立根这里领到200元的救济金。为了更好的照顾孤寡老人的生活,他还把老人们安排到养老院。1993年,村民张振江母亲病逝,其无力葬母,张立根听说后出资400元帮他料理了母亲的后事;村民渠占军房子意外失火,他毫不犹豫的出资2000元为其维修;给村民杨占军治病捐资1500元;给村民渠建茹治病捐资5000元;给刘军考治病捐资10000元……多年来,张立根致力于扶危济困,受过他资助的家庭达几百家。提起张立根,乡亲们都亲切的说,“立根可是我们这里的‘及时雨’呀”。
张立根时常告诫自己,我是一名党员,是靠党的富民政策富了起来,自己富了不能忘了国家。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他毫不犹豫的捐出了自己的积蓄10万元。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张立根又捐出了2000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为灾
反哺三十年,张立根始终把心放在家乡,他说,他这辈子一直在想,自己到底能为社会、为家乡做些什么,乡亲们的养育之恩,自己理应涌泉相报,扶危济困是自己的义务,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自己才安心、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