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著名人民艺术家、革命家张寒晖诞辰110周年。5月5日,在我市各界隆重纪念张寒晖诞辰110周年之际,记者在大鹿庄乡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张寒晖的故乡───大鹿庄乡西建阳村,追寻这位伟大艺术家、革命家的历史足迹。
家庭熏陶醉心艺术献身革命奋斗为民
在张寒晖的孙子张满囤家中,72岁高龄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爷爷的革命事迹。
张寒晖,原名张兰璞,排行老二。张寒晖的祖父精通琴棋书画,曾考取功名,后来弃官在家。父亲以教书为生,酷爱音乐。受家庭熏陶,张寒晖从小便喜欢上了戏曲、音乐,他常常拿着乐器到自家东院边奏边唱,乡邻们都喜欢听他演奏,他也特别愿意为乡邻们演奏。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使他从小便有了较深厚的艺术素养,这为他日后从事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919年,张寒晖进入保定高师附中读书,“五四”精神及新文化运动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1922年,他考入北平人艺剧专学习表演艺术,成绩为全校之冠。1924年回乡务农,后教书。1925年再次到北平,考进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张寒晖参加“三一八”等多次示威游行,宣传革命主张,与左明等人创办了第一个红色话剧团体───“五五剧社”。1926年,曾一度担任北京出版的《世界日报》的副刊───《戏剧周刊》的主编,创作了《黄绸衫》等剧本,撰写了《铁锤》等戏剧论文,组织过多场演出。李大钊被害后,他遭反动派通缉,回乡搞农民运动。1928年,回到改名为北大艺术学院的母校戏剧系学习,1929年留校任教。1930年,因主张艺术为革命服务和戏剧地方化被革职,张寒晖回到家乡帮民教馆研究秧歌、民谣。同年,再度回北平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在河北大名七师教书,在家乡发展作联成员。1932年春,他到陕西民教馆组织民众剧社任导演。1933年,回家乡成立戏剧研究社搞编导工作,组织平民教育会,编写农民通俗读物搞创作。1935年,在省委特派员李德仲领导下,张寒晖整组定县地下党组织,建县委,搞农民运动,组织抗日救国会。1936年,奉党指示到西安省立二中任教,此时导演了《鸟国》并为该剧作曲。期间,组织了西安实验剧团,任导演,创作了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西安事变后受组织派遣参加东北军,他任政治部二科股长兼剧团团长。1941年8月,张寒晖奉调赴陕甘宁边区,历任边区文协秘书长、文协大众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张寒晖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话,受到了很大鼓舞和教育,进一步坚定了音乐为民众、为抗日战争服务到底的决心。之后,深入农村开展识字运动,收集整理民歌,在边区文教群英会上被评为模范文教工作者。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张寒晖于1946年3月11日病逝延安,年仅44岁。
张寒晖逝世后,《解放日报》发表了消息,边区文协主要负责人、诗人柯仲平写了悼念文章。文章说:“寒晖,你那朴才喀实、埋头苦干和对革命对人民极端负责的作风,每一个曾经接触过你的人,都很敬佩,都不会忘掉。因此,今天为你流泪的同志也特别多。”他以无限哀思写了献给老友的悼歌:“文化山头葬寒晖/一把土来,一把泪/你在这里开过荒/这里把你来安葬/含泪的黄土垒成堆/哀悼的诗歌刻成碑/一块碑立延安/一块要立在那哗啦啦哗啦啦长流不息的松花江畔……”
哀歌一曲动天地《松花江上》催战鼓
1935年,张寒晖来到西安,在西安二中教授国文。张寒晖来到西安时,正值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西安不久。古城西安街头,拥塞着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官兵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胞,张寒晖经常深入其间,宣传我党的抗日方针,聆听东北同胞的心声。尽管流浪在西安的东北同胞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赶走日本侵略者,早日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东北同胞丧家之痛的声声哭诉以及回到故乡的渴望时时拨动着张寒晖的心弦。尽管张寒晖从未到过东北,从未见过松花江,但与东北同胞朝夕相处久了,聊得多了,那片黑土地,那条松花江便清晰地显现在他的眼前,无形中他把东北也当成了自己的故乡,决定为那些失去家园的同胞写一首歌。终于有一天,在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的驱使下,张寒晖将东北女性在坟前哭丈夫儿子的哭声变成曲调,用东北同胞对故土的无尽思念和泣血呼唤化成了一首悲壮的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歌曲创作完后,张寒晖先是在二中学生中进行教唱,并立即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至教唱时教室外面聚集了不少听众。由于这首歌写出了东北同胞的心声,很快便在东北军、东北难民中传唱开了。当时,正值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东北军、西安城里到处都能听到《松花江上》那声声的哭诉和悲愤的呼号。1936年12月11日,当蒋介石来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东北军和西北军进行剿共时,前去临潼请愿的学生唱着这首歌要求前来劝阻的张学良立即起兵抗日。张学良闻听此曲,情绪大为激动,含泪而返,并于次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松花江上》这首歌迅速传遍了全国,它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极大地唤起了东北军及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毛泽东高度评价抗日歌曲的威力,称“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寒晖精神传世远激励后人光芒鲜
在纪念张寒晖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家乡的党员、干部、群众及张寒晖的后人倍感激动、振奋,纷纷表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继承、发扬寒晖精神,奋发进取,努力工作,全力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让家乡发展得更好、更快,以告慰英烈的不朽忠魂。
“张寒晖是大鹿
庄乡的骄傲,是定州的骄傲,是河北省乃至全国人民的骄傲。我们将以此次纪念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张寒晖的爱国精神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以优异的工作业绩纪念、告慰这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大鹿庄乡党委宣传委员胡志红表示。西建阳村党支部书记武俊彦说:“我们村出了这么一位伟大的爱国艺术家,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张寒晖前辈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对党赤胆忠心、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始终保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家乡人民永远学习老前辈坚定信念、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我们今天对张寒晖老前辈最好的纪念,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张寒晖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将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张寒晖是我们村的骄傲,作为一名党员,我要以张寒晖为榜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各项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为把村里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西建阳村党员石振江说。谈到张寒晖,村民张俊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为我们村出了这样一位名人感到非常骄傲,作为一名村民,我要向张寒晖老前辈学习,多为村里的发展做好事,让我们村发展的更好更快!”
“在爷爷诞辰110周年的时候,我和家乡的亲人们更加怀念他老人家,爷爷虽然没给我们留下物质财产,但却给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他为崇高理想,为革命事业,为文学艺术而探索、创新、献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将把爷爷的高尚品德继承好,发扬好,把他的爱国精神作为传家宝世代传承下去,让爷爷的精神永放光芒!”采访中,张寒晖的孙子张满囤满怀激动地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