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精气神儿”

时间:2013-03-07 11:22:13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杨梦来
早春时节,在我市城乡走一走、看一看,记者发现,无论是在市区的文化娱乐场所,还是在农村的大街小巷,一股股文化建设的新风迎面扑来。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市突出文化发展特色,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出了一张张“精品牌”,亮出了一道道“特色菜”,使带有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在中山大地“遍地开花”,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儿”。
时过多日,我市举办的以美丽定州为主题的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仍让广大市民回味无穷。在我市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中,不仅有带有本地乡土气息的“草根明星”登台献艺,更有相声名家刘伟、歌唱名家李琼、戏剧名家田春鸟等国家及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大展绝活,令百姓大饱眼福,尽享文化盛宴。市民吕建辉感慨地说:“现在我市文化活动天天有,节目一个赛一个,特别是来我市的名演员名艺术家多了,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多亏了市里的文化惠民工程,让俺们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彩的文化盛宴。”
文化是一个地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是重要内容,必须构建与定州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模式,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品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定州“软实力”。
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发展之路,通过培树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让文化产业发生“裂变”效应,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按照这一要求,我市先后举办了张寒晖群众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农村特色文艺汇演、定州秧歌汇演、子位吹歌展演等文化节,组织开展了送文化进企业、进军营、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编排文艺节目700多个,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80多个;连续两年开展了十项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涌现出了冰窟救人的杨保成、多次献“熊猫血”挽救患者生命的孙永辉、卧冰救人的90后英勇少年李佳昊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市形成了“学典型、比贡献、争先进”的浓厚氛围,树立了新风正气,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漫步中山大地,设施完善的数字影院、种类齐全的图书馆、功能完备的文化广场、高标准的文化大院……这是我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惠及120万人民的具体体现。几年来,我市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农村,建设了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了300多个农村文化活动室、486个农家书屋、160多个农村文化广场。在城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建设了文化气息浓郁的中山公园、张寒晖文化广场、苏东坡文化广场等场所,在全市形成了“十分钟文化圈”。同时相关部门对现有文艺人才进行详细摸底,并建立人才档案,组织开展文化名镇、名村、名品、名人系列评选活动,共选出文化名镇6个、名村26个、名人80位,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文化名人、文化名品、民间艺人给予支持,鼓励他们搞好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作。文体部门还抽调专业人员,对基层文艺人才、文艺爱好者进行定向培训,已先后培训农村文化中心户、文化带头人、文化积极分子3500名。
文化润泽生活,文化丰富心灵。如今,我市共组织成立秧歌队、锣鼓队、文艺表演队等文艺团体360多个,他们将法律法规、科技知识、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政策等编成脍炙人口的快板、“三句半”等四处巡演,营造了弘扬新风正气、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同时,依托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歌咏、读书、书法、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常年参加文化活动的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
记者感言: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助推一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发展战略,把文化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之一,目的是要让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让大家在富了口袋的同时,也富了脑袋,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也必然会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