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芬然
在定州秧歌界,提起张芬然,大家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那深厚的舞台功底、轻盈的台步、清脆的道白、优美的唱腔浑然天成,让人如痴如醉。而她谦虚好学、乐于扶持后辈的故事,则更为人们津津乐道……□本报通讯员高欣宝
1957年,11岁的张芬然考入原定县联合戏校,分配到秧歌班学秧歌唱腔,师承李洪文、李红霞两位老师学习戏剧基本功。学习期间,由于勤奋刻苦,又有名师严格指教,使她对戏剧艺术有了深刻的理解,娴熟掌握了秧歌唱腔。毕业后,张芬然到原定县秧歌剧团工作,工小旦,后工青衣和老旦,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她的秧歌表演艺术更加纯熟。
从艺之路坎坷不平
从艺五十余年里,张芬然既有不断实现艺术新突破的喜悦,也有面对艰难挫折时的困惑。从第一天学戏时,早晨4点开始“啊、伊”的喊嗓,到练习踢腿、耍刀枪时的汗流浃背;从带着刚过满月的孩子去演出,到冬天深夜赶回家洗衣做饭……这些都没有让张芬然退缩,因为对秧歌的一腔挚爱,她咬牙克服了重重困难。
艺术道路再艰难,生活再困苦,张芬然都不怕,不能唱秧歌才是让张芬然最伤心的。“学秧歌、唱秧歌再苦再累我都没流过一滴泪,可当剧团解散时我一连哭了几天……”回忆着秧歌三起三落的艰辛历程,张芬然感慨不已。
1960年,张芬然所在剧团工作人员全部被下放到城北农场,农忙时劳动,农闲时演出,但张芬然不论寒暑始终坚持早晨练功。由于剧团经营困难入不敷出,许多演员思想动摇了,有的选择了回家务农,有人到其他剧团另谋出路。当时,邯郸评剧团几次向张芬然发出邀请,但她舍不下心爱的秧歌,“既然选择了秧歌,我就要唱一辈子!”
精湛表演百看不厌
凡是看过张芬然演出的人都知道,她的文戏表演落落大方、委婉抒情;她的武戏身段干净利落、独具特色。每次只要她登台,就会连续演出多场,观众百看不厌。
那年,剧团在刘家庄村演出《天仙配》,村民特别爱看,很多人连饭都顾不上吃就赶来看张芬然表演的“七仙女”。剧团离开后不久便传出话来,“演七仙女的是真仙女下凡,演完就回天庭了!”一听到这个信儿,张芬然在刘家庄的房东竟让儿子到剧团打听真假。当老人再次见到张芬然后,竟然抱住她大哭起来:“都说你上天去了,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这下我们就放心了!”
多年来,张芬然在秧歌舞台上塑造了无数经典的人物形象,如现代戏《朝阳沟》中的银环、《红灯记》中的铁梅等,古装戏《空印盒》中的李月英、《三凤求凰》中的蔡兰英等,张芬然的表演出神入化,将人物演得惟妙惟肖。秧歌老艺人宋文川是众所周知的秧歌名家,当时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拆了房,卖了砖,也要看看宋文川”。张芬然在顺平县演出时,当地群众观看了她的表演后,给她起了个绰号叫“盖文川”。
一身本领倾囊相授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好这门艺术的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学秧歌,唱秧歌,爱秧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就是张芬然的心愿。
为了培养更多的秧歌人才,张芬然从不吝啬一身的本事,遇到好苗子时,她更是倾囊相授。她的弟子中许多人成为秧歌名角,国家一级演员李光军就是她优秀学生中的一位。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美猴王争霸赛》中,李光军获得了全国第6名的好成绩。谈起李光军,张芬然不由得满脸笑容:“光军这孩子打小就能吃苦,踢腿、下腰、拿顶,做每个动作都特别认真,当时就觉得这孩子将来肯定错不了。”对于恩师,李光军非常敬重,逢年过节一定会打电话问候,或登门拜访,继续探讨艺术话题。
张芬然的优秀弟子还有许多,2009年她新带了一个徒弟名叫王彦飞,张芬然对她严格要求,“唱、念、做、打”和“手、眼、神、法、步”一点也不许含糊。严师出高徒,2010年王彦飞在我市举办的定州秧歌展演中荣获优秀青年演员奖。
如今,张芬然已经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她一生唱秧歌,一生为秧歌,虽然已经是桃李满园,但她依然放心不下定州秧歌的传承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肯学秧歌的很少,会唱秧歌的老人岁数越来越大,决不能让秧歌在我们手里失传了。我愿意发挥自己的余热,只要有人愿意学,我肯定会认真教,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定州秧歌!”说这话的时候,张芬然眼里饱含着深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