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发黄的笔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一颗永远跟党走的心。
90岁、从事教育工作45年,60年党龄……数字背后,是他走过的人生轨迹。
带着无限崇敬,记者采访了砖路镇北渠河村的优秀共产党员袁利国──满头银发,衣衫简朴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言语中洋溢着让人不由自主就能感受到的乐观和豁达。
离休离职不离党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这句话,是袁利国离休后的座右铭。袁老说,入党时宣下的誓言,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是党和国家把他从一个“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穷小子培养成干部,党的恩情,他终生不能忘怀。
“您老都这么大岁数了,给党和国家做的贡献也不少了,该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了!”面对众人的劝说,袁利国只是笑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履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奉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信念源于感恩,信念凝聚力量。交谈中, 袁利国身上体现的这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不禁让人折服。袁利国说:“只有离休的干部,没有离休的党员。我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大事儿,可我会努力尽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记笔记是袁老多年的习惯,征得他的同意后,记者随手翻开了其中一本。里面记载着党的重大会议、奥运会、汶川地震及他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入党60年,袁老的学习笔记记了整整60年,这是怎样的一份坚持,一份执着!作为一名老党员,这每一本笔记,就是对党的一份忠诚,一份信念,一份表白。
闲来无事,袁利国总爱背着筐头儿去地里拔草、拾柴,家人常说让他歇歇,可他却常趁孩子们不注意又背起筐出去了。有时候半天也不见回来,家人担心他,急忙出去找,才发现他正坐在一群老百姓中间,给大伙儿讲自己刚在报纸上读到的新闻,探讨国家大事,宣传党的好政策……
村里有的年轻人不知道袁利国的名字,可都知道这是个“爱管闲事儿的老头儿”──大集上卖菜的和卖肉的为争地盘打架,他去劝和;这家的儿子不赡养老人,他去教育;那家的婆媳有了纠纷,他去化解……
去年冬天连降大雪,村内排水不畅,大大影响了村民出行和集贸市场交易,袁利国从家里拿来铁锹和斧头,一点一点儿把排水沟内的冰凿开,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加入进来,和他一起干。八天后,污水终于排走了,袁利国的手上却冻裂了几道口子,磨出了几个血泡……谈起这段经历,袁老只是淡淡一笑说:“这没啥,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事情罢了。”朴实无华的话语恰恰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反映了一位离休老党员对党、对生活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袁利国的儿媳告诉记者,每次给公公刷鞋,发现他的鞋总是里侧爱破洞,一双新布鞋,没穿几天就破了,一直也不知道咋回事儿。说起这个话题,袁利国悄悄地跟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不管走在村里的大街还是小巷,他都会把踩到的石子儿或砖头踢到一边儿,以免绊倒行人,时间久了,鞋子自然就坏的快。一个大年初一的下午,不知是谁喝多了酒把酒瓶子在街上摔了一地,袁利国看见后,一片一片把碎玻璃渣捡起来收走,“这大过年的,孩子们都在街上跑,可别扎坏了!”90岁的他,理应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心里想的,永远是别人。
翰墨飘香醉夕阳
走进袁利国老人居住的小院,老人捡来的树枝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墙根儿下、门口台阶两旁,老人自己栽种的西红柿、茄子等蔬菜长势喜人。一进屋,挂满墙壁的书法作品跃然映入眼帘。屋内一角用于挥毫泼墨的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整个房间里飘散着笔墨的清香。袁利国离休以后爱上了书法,他自己买来字帖,每天自学、临摹、钻研。多年以来,袁利国醉心于书法艺术,他以笔墨纸砚为伴,在享受书法艺术带来快乐的同时,精神生活更加充实,身体日益康健,晚年生活呈现出夕阳无限的美好神韵。
“书法是我生活中的油和盐,少了它生活就少了许多味道。喜怒哀乐跃然纸上,身心舒畅。看着自己的作品,就像端详着自己的孩子,心中自然会流露出一种喜悦,一种幸福……”在几尺长的宣纸上,老人随意挥洒着自己的感情,用黑白两色书写着自己对人生独到的感悟。十八大召开后,他写下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给老友祝寿,他写下了“松鹤延年”;店铺开业,他写下了“童叟无欺、货真价实”;建党九十二周年,他写下了“奉献一生”……
每每村里有超市、理发店、蔬菜店等开张,袁利国都会给店主送上自己书写的对联或标语。“我都是不请自来,主动给他们写好送过来,不为别的,只为在村里形成诚信的买卖风气。”每逢春节,袁利国的左邻右舍、前排后院,几乎都没买过对联,都是袁利国根据每家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对联内容,写好了挨家挨户送去。近三十年来,袁老义务送出的对联,已有8000多幅。
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袁利国,这个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只是在生活的点滴中,认真为群众去做许多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正是这种默默无闻、甘于平凡的无私奉献,体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坚定信念,谱写出共产党员永葆先进性的不朽赞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