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打造现代农业的“定州样板”

时间:2014-04-25 09:46:42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杨梦来
在我市广袤的绿色田野上,从沙河南岸邢邑、高蓬、息冢,到唐河北岸的清风店、庞村、留早,记者一路走来,沿途处处是生机盎然的麦田,碧绿如毯,一望无际,丰收景象就在眼前。推进现代农业结构性调整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
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蔬菜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多年来一直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传统农业的首创地,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摇篮。去年夏粮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达151万亩,总产75.2万吨,成为远近闻名的“北方粮仓”。
农业作为定州的一张王牌。近年来,我市坚持不懈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式,在倾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用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依托项目建设现代农业“隆起带”,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工业经济统筹考虑,坚持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统领“三农”工作,用打造工业园区的办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用招引工业项目的思路推进农业项目,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首农园区正在申报国家级园区、定州伊利乳业工业园正在打造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河北德胜农林公司被省确定为“院士工作站”……我市作为联合国工发组织确定的“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突出、辐射力强、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集群,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为省直管市的定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路在何方?为此,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放眼全局,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多方论证、科学抉择,按照“服务京津、改革引领、科技支撑、资本带动”的要求,坚持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统领“三农”工作,把融入首都经济圈特别是对接北京作为放大农业优势的根本途径,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的定州样板。立足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早上5点20分,东关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辆装满西红柿、黄瓜、圆白菜等蔬菜的卡车准时出发了。司机孟师傅告诉记者,这些蔬菜2个多小时就运到北京新发地菜市场,由于运距短、菜质新鲜,很受北京市民青睐。“清晨刚下地的蔬菜,中午就能装进北京市民的‘菜篮子’,摆上他们的餐桌。”孟师傅笑着说。
我市作为河北省第一农业大市,有25个乡镇(办)、三个开发区(定州经济开发区、首农园区、沙河开发区),527个村街(社区),总面积12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总人口130万人,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和雄厚的农业产业基础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决条件和最大保障。
作为传统的农业种植区,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503.2毫米,年日照2611.9小时,年均气温12.4℃,无霜期200─210天,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作物高产区。
在我市区域内,京石高铁、京广铁路、107国道、定魏路、京港澳高速纵贯南北,朔黄铁路横穿东西,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中居于重要位置,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为定州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基于此,我市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把蔬菜、畜牧和苗木三大特色农业作为“重头戏”,出台长效扶持机制,加快从农业中裂变出来。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5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2万亩,12个品种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蔬菜总产量258万吨,总产值达29亿元。先后获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先进市和河北省“蔬菜之乡”。出台养殖业奖励政策,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常年生猪存栏50多万头,牛存栏6万多头,羊存栏21万多只,禽存栏750多万只,奶牛养殖小区(场)39家,先后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推进苗木产业上档升级,花木面积达12.6万亩,形成乔木、灌木、花卉三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规格,年产值超13亿元,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成为全国南北花木驯化种植基地和流通中心、北方苗木花卉核心产区。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双翼”
我市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大户、育种科研部门和种子企业的奖励,认真执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把各项补贴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全市已形成日益完整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增长方式从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从依靠手工劳作到机械化进程的加速转变,科技繁种、无公害化种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推动了农业产量和效益质的跨越。科技力量为推动粮食生产、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业的腾飞插上了“双翼”。我市以农技站为中心,以各乡村成人学校、农民夜校为依托,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等重大农业项目,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适用人才培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市农民科技培训覆盖达到95%以上。
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跨越,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着力提升特色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家级品牌龙头企业,推动首农二期、富元园区、祥丰农业科技园等项目,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8家。河北德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目前已发展清香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50个,在省内外建立清香核桃生产基地30万亩,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园区”。
园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让定州的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站得稳、打得响、受欢迎,必须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新路子。为此,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走进首农园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大型自动节水喷灌设施的浇灌下,3200亩苜蓿长得郁郁葱葱;在现代化的牛舍,自走式TMR布料车为6000头后备奶牛提供口粮……一座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初具规模。
据该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在利用我市资源、环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首农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共同打造一个集“农作物种植、奶牛养殖、饲料加工、休闲观光、培训示范”等为一体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循环型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在完善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将成为首都农业集团在北京周边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提高首都食品应急保障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坚持用工业园区的理念和办法建设农业园区,在首农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基础上,投资80亿元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首农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投资17亿元,占地3万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建成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引进高品质奶牛6000头。二期1.3万亩土地已成功流转。项目竣工后,将形成2.5万亩高效农作物种植区、3.7万头奶牛和1.5万头肉牛养殖区,建成一所中国奶业职业学院。伊利乳业工业园,投资14亿元,占地500亩。目前,二期工程已竣工投产,建造8条冷饮生产线,日产液态奶2000吨、冷饮250吨。三期高品质液态奶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河北德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占地5000亩,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省内外建立基地5万多亩,发展专业合作社12个,年繁育核桃苗木500多万株,成为我国最大的清香核桃苗木繁育基地,2013年设立了全国核桃行业内首家“院士工作站”。
目前,我市已与首农集团、农业部、科技部专家,就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论证,完成了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正在向科技部申报国家级园区。
构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围绕融入环首都经济圈,特别是实现与北京的深度融合和对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着力加强与国家级大企业、大集团的洽商,引大资金、上大项目,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龙头,真正把现代农业做成富民产业。去年以来,共谋划实施了11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总投资约60.7亿元。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在首农、伊利两大项目落户定州的基础上,又从京津引进了2个项目。一是大钟寺农副产品物流园项目。由北京大钟寺市场、全国供销总社和我市合作建设,总投资11亿元,占地500亩,目前已开工,年内投入使用,预计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建成后将成为定州农副产品对接北京市场的“桥头堡”。二是天津创世苗木科技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300亩,建设花卉苗木科技创新研发总部、会展交易中心,现已完成征地215亩,5月份开工。
积极扶持本土产业化项目,打响农产品“定州”品牌。富元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2000亩,是中国农科院和省农科院重点扶持项目,目前已建设高效日光温室33座,年底前山西老陈醋加工基地建成投产。圣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0亩,年底前建成牛蒡酒、香芹茶生产车间。河北农大新宗文化科技研发中心项目,投资3亿元,以新宗熏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建设集科研、展示、培训为一体的食品文化展览馆。
目前,我市拥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38家,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00多个,农业产业化率达70%。同时,瞄准京津市场需求,发展绿色游、观光游,打造了黄家葡萄酒庄、祥丰农业生态园、东胜生态观光园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市上下正牢牢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定州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和良好的生态农业环境,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市现代农业必将迎来又一次全新的突破,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记者于常见摄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