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春红 随着“四新”建设活动逐步深入开展,我市农村人口文化大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市共筹资3000多万元,建起了517个人口文化大院(广场),在28个较大的村人口文化大院里分别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信息站”,全部达到了“星级”示范标准,实现了“招站进院”、网络服务、文化资源共享共赢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进了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和人口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了基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市围绕“七个坚持”做好计生工作,把村级计生工作基本内容“装进”人口文化大院,兼容互动,同步发展,在“服务”和“活动”上动脑筋、做文章,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坚持开展婚育文化传播活动,营造良好的计生宣传氛围。利用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等形式,广泛宣传计划生育、少生优生、“男到女家落户”婚育新风等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资源优势,把“定州秧歌戏”、“子位吹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影视、报刊、网络等现代文化相结合,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口文化活动,坚持实施“女婴出生送温馨、女孩视力普查送健康、救助贫困女孩送温暖、贡献突出女性送荣誉、男到女家落户送祝福、妇女维权送政策”的六送“甘露行动”。
坚持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增强群众依法办事意识。充分发挥人口学校作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主题宣讲、专题培训、文艺演出等形式,使《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做到法律条文送到“院”、守法责任定到“院”、学法用法抓到“院”,增强了广大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使生育秩序得到治理,生育观念得到转变。
坚持开展评选奖励活动,让计生家庭“上榜挂星”。引导支持计生家庭少生快富,通过树标兵、当模范,上光荣榜,激发他们奔小康争创“新农家”的信心。全市乡村相继开展了计划生育明星、优秀女孩、好媳妇、好婆婆及婚育新风“十大明星、百面红旗、千名标兵、万名示范户”评选活动,营造出计生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开展计划生育“民心工程”活动,促进人口健康。发挥生殖健康服务室作用,提高避孕节育技术质量。通过签订“三相”婚育服务协议书,实施“人口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开展生殖健康“民心工程”,增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注重健康的意识。去年以来,为全市94.91%以上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了免费生殖健康检查,查出各种疾病43563例次,全部给予现场治疗或提供转诊服务信息,为群众节约检查治疗费1950万元。
坚持开展科技知识进农家活动,培养有文化、会管理、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在人口文化大院举办农民讲坛,邀请农林、畜牧专家进院巡回讲课,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千名专家进百村兴百业”和“农技人员带项目下乡”活动,传授科学致富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农业科技与广大计生家庭“零距离”服务。通过培训,有1800余人成为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有4500余人成为种养专业户。
坚持开展娱乐健身活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人口文化大院组织开展秧歌、腰鼓比赛等人口文化活动;依托“早教室”,组织0-3岁婴幼儿参加亲子活动,开发儿童智力。通过创新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坚持开展矛盾调处促和谐活动,提高计生专干综合工作能力。针对社会抚养费征收难问题、邻里家庭不和睦等矛盾纠纷,邀请司法人员、计生专干、村民调解员和育龄妇女小组长共同参与,通过个案说法、亲情调解、化解矛盾,密切了乡邻关系,维护了农村稳定,去年以来共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52件。
通过人口文化大院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增进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有效地提升了村级人口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推进了全市人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