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风景这边独好

时间:2014-05-18 11:34:31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贾旭鸿
五月的古城大地,阳光明媚,绿草茵茵,繁花似锦。在文博园广场,高耸入云的定州开元寺塔与广场红廊相映成辉,仪态万方;在定州文庙,盘枝错节的“东坡龙凤双槐”交颈相望,追古思今;黄家葡萄酒庄万亩葡萄园织出一倾碧海,醉人心神……从这一处处令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的美景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定州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旅游资源,更看到了定州不断繁荣发展的文化旅游事业。
作为千年古县、河北省重点培育的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如何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产业模式,打造中山文化旅游特色品牌,一直是定州市委、市政府在积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定州市牢牢把握省直管的重大机遇,结合古城恢复改造工程的实施,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人文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大力度保护文物瑰宝让散落珍珠重放异彩
定州,一城文化,满城历史;一座城市,满城景区。全国文化先进县、河北历史文化名城……每一个耀眼的光环都凸显著中山故土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和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定州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3件,馆藏文物数量居全国县级博物馆首位。享有“中华第一塔”美誉的开元寺塔、我国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科考场所定州贡院和孔子学府文庙呈现“品”字形,构成了市区旅游的“金三角”。
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省直管试运行后,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编制定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下大力整合保护开发文物资源,扎实推进古城改造重点工程,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抓紧申报省级文化产业聚集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定州市以高起点、高标准,大规划、大格局支撑大景区,带动全市旅游业大发展。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思路,对文物景点挖掘整理、整体规划、盘活利用,采取“分批开发、连片保护”的方式对古城进行恢复改造,谋划实施河北文博园工程,将市区内文物景点串点成线,形成整体效果,体现古城风貌。投资4亿元的河北文博园一期开元寺塔广场工程,已于2011年7月竣工,并对外开放,从而使开元寺塔的城市标志性地位凸显。
同时,定州市还积极谋划建设文博园二期、大宋众春园等项目,对汉中山墓、白果树、王灏庄园、雪浪斋等分散景点合理规划,力求早日恢复定州传统的八大景观,打造特色鲜明的文物旅游核心区。高品位开发旅游资源让千年古县魅力迸发
如今,漫步在古城,文化旅游类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今年,按照“恢复古城、建设新城、改造旧城”的总体要求,定州市加快了河北文博园二期项目的推进力度。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工程共划分为四大片区,其中,开元寺片区将恢复建设开元寺;贡院片区将在贡院南面建设贡院广场,广场东部恢复武考场,两侧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晏阳初广场片区将建设定州历史博物馆;一中片区将复原定州古衙署,复原后的定州古衙署为明清风格,建筑形式为五堂六进院。整个项目区将以开元寺塔和贡院为核心,通过对区域内历史文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一个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特色商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园区。该项目完工后,将在城市核心区内,形成一个连接起开元寺塔、贡院、文庙、清真寺、大道观、晏阳初旧居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旅游景区,并对定州市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项目拆迁工作已接近尾声,博物馆、古衙署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完成,贡院广场也正在由上海展德设计院进行设计。
定州市还从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入手,重点抓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实现“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优化。目前,全市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2A级旅游景区6处,旅行社9家,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达5000人。建成开元寺塔游客服务中心、贡院游客服务中心、汉墓石刻馆景区停车场等;已投入运营的星级饭店5家;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工艺品等种类日渐丰富,旅游道路交通明显改善,文化娱乐设施更加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文化文物游、农业生态游、工业观光游等交相辉映的大旅游格局。多举措繁荣文化事业
让群众尽享文化“盛宴”
5月11日,在中山公园广场,第二届定州秧歌文艺汇演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市多家民间秧歌剧团的百余名演员,为市民送上了10台传统好戏。而这,只是定州市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定州市文化事业借助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蓬勃向上的社会事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进入了发展繁荣的黄金期,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群众活动精彩纷呈,为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长;建成了39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486个农家书屋、396个农村文化广场、600多个文艺团体;在城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建设了中山公园、张寒晖文化广场、苏东坡文化广场等场所,在全市形成了“十分钟文化圈”,即任何一户居民,从家里步行或骑车10分钟以内都能找到合适的活动场所。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可谓是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竞赛、处处有亮点、区区有特色。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而中山文化是和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相媲美的传统文化体系。定州市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整理,成立了中山文化研究会、苏轼文化研究会、晏阳初文化交流中心、吹歌文化研究会等,加强对中山文化、定瓷文化、科举文化、秧歌文化、吹歌文化的研究,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文化名人、文化名品、民间艺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创作群众喜闻乐见且具有定州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
“十二五”期间,定州市将坚持把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每年谋划实施一批城市重点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城市标识、城市符号和品位街区,打造“文化名城、物流中心、宜居城市、旅游胜地”为标志的城市名片。图为群众在文博园广场载歌载舞。记者白永民摄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