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亲顾镇彭家庄村,提起退休教师彭国成,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因为现年70岁的他,历尽艰难,耗时四年完成了从元末明初至今的《彭家庄村史》。《村史》共计8.5万字,以大事记为开篇,共分9章,内容涵盖了村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名人和典故等。
从写家史、家谱引发写村史的念头
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当了一辈子教师,退休后还能做点什么?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彭国成的心头。
2009年,为写家谱和家史,彭国成在村里走访调查时发现,历史上彭家庄涌现出很多名人、志士,特别是许多人在战争年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功绩、事迹值得后辈铭记和学习。这样,他便动起写村史的念头。
“每当祭祀先辈的日子,我都会坐车到李亲顾村,再借一辆自行车回老家去烧纸。之后,陪着村里的老人们闲聊,听他们说以前的、尤其是战争年代的故事。”彭国成说,“这些老人都80多岁了,如果我们不去追记,下一代就可能难以知晓这些历史。”
为此,彭国成来到村党支部,和村“两委”干部一说,写村史的事情,大家都非常支持彭国成写村史。写村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写一部从元末明初以来的彭家庄村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是没有翔实的资料,而一些大事发生的年月和背景也模糊不清。从哪里写起,写什么?彭国成思索良久,在综合村民及在外地工作人士的意见后,确定写村史的思路。
在走访调查中,为防止记录不全或出错,彭国成还买了一个小录音机,在记好笔记的同时加上录音,回来再进行整理。
去外地收集素材,彭国成遇到最多的是食宿和交通问题。2012年初秋,他到安国市调查。由于一位村民提供的村名错了一个字,他转了一上午也没找到人。当时天又闷又热,村里也没有饭馆,他只得忍着饥饿去公路边等车。过了很久,彭国成也未见一辆汽车经过。最后,一个好心的建筑工地厨师,留他吃了一顿午饭……
还有一次,彭国成去天津访问92岁高龄的杨青。访问结束后,已是下午4点多。为了赶时间,彭国成匆忙返回,快到火车站时却发现,小录音机被遗忘在杨青家中。于是,他又打电话让杨青的女儿把录音机送到火车站。彭国成拿到录音机时,已经错过一次列车。当他乘坐下一列火车回到家里,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四易其稿付梓刊行是几个小时。然而他却说:“这比打麻将、玩扑克有意义多了。”
拿着打印后的文稿,彭国成回到村里,在村干部和老人中传阅,并征求大家的意见。针对大家不一致的意见,彭国成来到国家图书馆、定州市党史办、市档案局等地查寻文字依据。就这样,彭国成四易其稿,终于付梓刊行。
在村里举行的《彭家庄村史》发书仪式上,干部群众都很高兴,村党支部书记彭斌说:“从此,我们彭家庄也有了自己的村史,这是彭家庄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彭国成老辈子四年多不辞辛苦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它为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提供了历史借鉴。”
记者刘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