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永
一个小小的核桃,究竟能承载多少丰富的画面?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文玩核桃雕刻技师郑志强,记者很难想象,在方寸之间,也能将人物、动物亦或植物,展现得那么灵动飘逸、栩栩如生。
郑志强的精湛核雕技艺是怎样练就的?一个个普通的文玩核桃,又是如何幻化成精美艺术品的?带着疑问,我们对这位核雕技师进行了“刨根问底”。
做事专心、持之以恒、善于思考,是一个雕刻者获得成功的关键。郑志强1996年毕业于林果专业,受父亲做木工活儿的影响,他打小便对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机缘巧合下,郑志强跟随根雕师傅学了一段时间的根雕,从此更坚定了他从事雕刻艺术的信心和决心。
“西城区小奇连村的核桃基地打算成立文玩核桃雕刻部,你有这方面特长,愿意去不?”2009年,河北德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正值用人之际,面对朋友的介绍,郑志强没有犹豫,便来到公司。可是,当他真正接触到微雕艺术后,才知道,要将一个普通的核桃化腐朽为神奇有多艰难。
核桃分为食用核桃和文玩核桃两种,文玩核桃因其形表独特、纹理交织,颇具观赏价值,故又名麻艺核桃。麻核桃从采摘下树后,需要经过剥皮、水洗、阴干、打对等过程,然后才能根据核桃的不同纹理雕刻成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的艺术品。
刚接触核雕那会儿,因为没有师傅授艺,郑志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通过书籍和网络进行学习,走了不少的弯路。然而,郑志强逐步在摸索中发现,两三把普通的刻刀太过粗浅,不能有效地把人和物细腻的质感展现出来。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开始自己打磨专业刻刀,经过反复试验,很快便应用到了工作中。
“刻刀根据文玩核桃细部处理方法的需要,分为平刀、尖刀和圆刀三种类型。”郑志强告诉记者,一般来讲,雕刻者手中使用的刻刀越多,越能代表他应用技法的娴熟。听了郑师傅的讲解,记者在德胜公司雕刻工作室留意到,这里大多数雕刻者的案头都整齐地摆放着五六把刻刀,而郑志强的案头则摆放了十五六把。
将文玩桃核错落交织的纹理转化为艺术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尤为重要。郑志强认为,核雕与传统画技法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天壤之别。相同之处是,二者都需要作者巧妙的构思,并倾注于全部的情感;不同之处在于,每个核桃都是单独的个体,不可能复制,而且只能根据纹理加以想像雕琢。
随着岁月的沉绽,郑志强逐渐对核雕有了独到的见解和感悟。他告诉记者,文玩核桃上面那些大小交织的纹理,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视觉艺术,沿着想象的轨迹,将神、形、理、趣融于其中,就能构成一幅活泼生动的图画,方寸之间便可形成视觉的盛宴。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核雕作品因此日益深受市民青睐。德胜公司顺应市场需求,适时推出了手链、项链、摆件等多种类别的核雕工艺品。此时,德胜公司文玩核桃雕刻室的工作人员也逐年增加,郑志强从此当起了传技的“师傅”。
文玩核桃雕刻室里有一些残疾学员,日常教学过程中,郑志强对健康学员和残疾学员因人施教,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员都能在理论与实践中很快成为行家里手。
“是郑师傅让我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实现了人生价值。”每每谈起郑志强,学员李苗都感动不已。李苗是大鹿庄乡东建阳村人,1988年出生,患有神经性耳聋,语言表达能力差。2011年3月,她来到德胜农林公司后,郑志强对她进行了手把手教学,经过两年的学习磨砺,现在李苗每个月都能雕刻六、七对核桃,月工资达到了3000元左右。
“核雕技艺无止境,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雕刻水平。”采访中,郑志强深有感触地说:“南派核雕精致细腻,北派核雕粗犷写意,但无论哪一种技法,都需要在适应市场的前景下进行。今后,我想将这两种技法有机地融合起来,同时,还要继续做好传承工作,带动更多的弱势群体参与到核雕这个朝阳产业中来,让每个学员通过双手改变生活,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