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晓红
“农时不等人,春日赛黄金。春天时间紧,这不,刚刚到地里看了看麦苗,准备浇返青水。”3月11日上午,阳光宜人。记者见到了我市荣获2014年“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的马进明。这是一位皮肤黝黑的农民,透着憨厚、精干、直爽。
走进马进明家的院落,一台台精密的农业机械刷新了人们对农业劳作的传统认知。这些机械有犁田的,有深松的,有粉碎的,还有打药的。朴实的马进明笑着说:“加上运输的车辆,总共有十几台吧。经营大片田地,需要机械化操作,这样才能节本增效。”
马进明今年43岁,东留春乡东留春村农民,是一位拥有1670亩土地的家庭“农场主”,初见记者时却显得有些腼腆。但他还是由衷地唠起他心头的“种田经”:“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我这几年流转了点土地,实实在在沐浴了党的春风。”说着话,他的脸上流露出满足和幸福。
近年来,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弃地撂荒现象开始出现。然而,经常看新闻的马进明却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发展农业一定是条好出路,他因此萌生了租地种粮的想法。
想好了就干。2008年,他试着在本村租赁耕地种植粮食,当年承包耕地130余亩。由于实行规模种植,科学管理,当年他的土地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后来,他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到2013年底种植面积就突破了1300亩。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央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马进明在市农业部门的协助下,2013年,他注册了兴禾种植有限公司;2014年,又注册了家庭农场,进一步加大投入。同时,他更加注重发挥规模种植的优势,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努力降低种田成本,增加产量和效益。
在流转来的土地上,马进明积极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全部实现机械深耕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作业率达到95%以上,优质良种玉米、小麦覆盖率达100%。由于在耕、种、收、管等各个环节中采用了机械化作业、种肥同播和配方施肥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但降低了成本,还为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土地流转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投入产出的不断增加,农场已成为他的事业。马进明不仅按流转合同提前兑现农民的田租,还吸收附近闲散劳动力到农场打工。农忙的时候,雇佣工人达30多人。
截至2014年秋天,马进明的农场面积达到1670亩,粮食平均亩产500公斤,年收入达180万元,一跃成为全市第一种粮大户。
新春新愿景。马进明憨厚地说,他今年计划新上一个粮食深加工项目,再建一个能储存5000吨的大粮仓,等粮食价格提高了再卖。未来三年,达到种植优质硬质小麦、优质高产玉米5万亩的规模,以“自主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基地所在区域的经济和周边群众致富作出应有的贡献。
马进明爽朗地说,“国家对农业这么关心,好好干,咱一定能干出大名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