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张玉凤李恒亮
今日定州,厚重的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引领文明风尚,凝聚发展力量;今日定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文化惠民、文化强市的蓝图正在绘就……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纷呈: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农村书屋把文化送到农民家门口,社区和街道文化活动提升了城镇化水平……我市正逐步构建起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服务一流、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设施:
星罗棋布覆盖城乡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设施齐全、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加强文化项目建设。投资20亿元、占地5000亩的中央新影定州文化产业园,投资15亿元、占地120亩的定州市两岸文创大厦,投资10亿元、占地370亩的体育中心等重点文化项目进展顺利;中山博物馆、开元寺塔、古州署等立市文化项目顺利实施;市文化馆、图书馆在国家二级馆达标基础上,投资45万元,配齐了馆内相关专用设备,实现年入藏书量2000种,年外借图书达4万册次。同时,市区建有博物馆1座,电影院2个,大型公园1个,文化广场4个,形成了较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
推进综合文化站建设,活跃农村文化阵地。先后建成29个乡镇(办)综合文化站,面积均在1300平方米以上。依托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各乡镇、社区建成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乡级文化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按照《河北省文化广场建设指导标准》,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建成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各类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化文化广场,全市100%的行政村建有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建成农家书屋486家,每个农家书屋配有图书1500册以上,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广大乡村,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体场所,成为农民休闲娱乐的大舞台。文化服务:
探索创新普惠大众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级服务点25个、村级486个,打造了市有支中心、乡镇有服务点、村有“村村通”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推进文化资源共享。按照上级要求,我市对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机构,配齐硬件设施,健全文化服务项目,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实行全年“无闭馆日开放”,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达56小时以上,文化馆(站)每周开放时间达42小时以上。
加强公益文化服务。组织文化馆、图书馆业务人员走进农村(社区)开展文化培训、辅导和调研活动,人均每年下基层20天以上;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10场(次)以上,到农村、社区服务点活动30次以上,文化馆流动文化服务车每年演出12场以上;组织演出团体、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单位,开展文化下乡系列活动670余场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市放映电影5832场次。文化活动:
体现特色打响品牌
文化发展既要“更大众”,又要“更精品”,才能助推发展、体现繁荣。因此,我市不遗余力地打造文化品牌,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近年来,全市社区文化艺术节已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特色名片”,成功举办了社区文艺汇演、秧歌大赛、吹歌大赛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组建文艺表演、吹歌、秧歌等群众文艺组织297个,文艺骨干达5000人;坚持以彩色周末、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470余场次,人均参加文体活动每周达5小时以上。
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成立了定州秧歌、子位吹歌研究会和子位吹歌艺术学校,花张蒙道教音乐艺术学校正在筹建;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项(定州秧歌、子位吹歌、花张蒙道教音乐、金牛眼药制作技艺)、省级6项、市级32项;发展民俗歌舞艺术,成立秧歌剧团、梆子剧团9个,农村专业剧团13个,我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秧歌文化之乡”、“中国吹歌文化之乡”,并建立了“中国秧歌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吹歌文化研究中心”。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在我市基本形成,先进文化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从文化的自醒、自励,到文化的自信、自强,定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