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聋哑学生织“缂丝”

时间:2015-05-13 10:17:42  来源:  作者:

本报讯(记者李恒亮)5月8日上午9时许,在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缂丝”传习所内,16名聋哑孩子正在缂丝老师的指导下,先用铅笔在纸上描绘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再用镊子夹起红、黄、蓝等各色丝线,沿图案线条走向放好,并用胶水固定。约一个半小时后,16幅用丝线做成的海豚、鸭子、气球等丝画呈现在众人面前。
据了解,这16名聋哑孩子是市特殊教育中心8年级的学生。此行是专门来学习缂丝制作技艺并寻找就业机会的。
据定州缂丝传习所负责人王鹏巍介绍,以丝做画是为了让孩子们练习对颜色、图案及缂丝原料的认识,开拓其绘画和动手制作能力,为系统学习缂丝技艺打基础。孩子们在此创作的作品,将通过北京爱心企业进行义卖,所得善款用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王鹏巍透露,定州缂丝共有选稿、调经、缂织、搭梭等30多道工序、22种技法,一名缂丝艺人须经过3年努力方能学成,但目前掌握这门古老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承堪忧。为此,该所决定自5月10日起,每周两次选派缂丝教师到特教中心为学生们传艺,让这些聋哑孩子掌握这门生存技能,毕业后还可选择到缂丝传习所工作。
市特教中心教师高玉芹认为,聋哑学生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更适合学习手工技艺。缂丝传习所的授艺,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打开了一扇走向社会的希望之门。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和就业平台。
缂丝,亦称“刻丝”、“克丝”,是以蚕丝为原料,以“通经断纬”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纹图案像镂刻一样的高档手工艺品,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宋代缂丝最富盛名,当时“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时期制作最盛”。缂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价值,一直成为帝王和贵族追捧的对象。“定州缂丝”于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