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感受舌尖上的“非遗”

时间:2015-06-19 16:28:31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程文昭
近日,省文化厅公布了第四批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定州新宗熏肉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宗刚赫然在列。熏肉作为中国传统肉制品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口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新宗熏肉起源于北宋年间,随着世世代代的发展与改良,逐步成为了能够上得高贵宴席,下得百姓厨房的大众性食品。新宗熏肉集渍、炖、煮、熏等制作工艺,起香宜人,余味悠长。熏制好的肉制品,外表鲜亮呈金黄色,微红色调,闻之香气扑鼻,食之脆、软、香、酥,肥而不腻,余味悠长。2013年,新宗熏肉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传承历史悠久
相传,新宗熏肉源于宋代,其由来还与当时被贬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密切相关。因为除了诗词书画,东坡先生还善于烹饪美食,这也就有了新宗熏肉。
宋朝元?v八年,也就是1093年,苏轼被贬官职,任定州知州。他善于烹饪,也乐于自己动手,他在定州府衙和衙厨王某一起,以松柏枝熏烤并辅以多种中草药,研制成了久负盛名的定州熏肉,并书写了熏肉秘法。衙厨王某为定州城南寨西店人氏,遂将熏肉秘法抄录传至于后人,并在明月店镇设店铺,店名为新宗熏肉店。
1802年,京汉铁路修建,在定州寨西店设立了寨西店车站,这里一时成为辐射三县的商埠,新宗熏肉的第七代传人王德庆,把设立在明月店镇的新宗熏肉店搬回寨西店老家。在车站对面建立了熏肉老店,他在这里招收徒弟,并且招了三个经济人专门从事收购和销售。他的产品成为方圆百里之内的名产,特别是各个村的大型庙会,都会有熏肉挑子贩卖熏肉。寨西店新宗熏肉店1947年改为供销社肉铺,1980年恢复老名称,2005年迁到市区中兴路南侧。创新融合催生产业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王家就开始利用祖传的手艺,制作熏肉、酱卤肉。由于王家的熏肉制品风味独特、味道纯正,生意异常红火。新宗熏肉的第十代传承人王宗刚说:“那个时候,我家的熏肉好卖得不行,甚至好多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人专门开车到这儿来买。后来我琢磨着,总靠着小作坊生产,生意再好,每天也就卖个千数来斤,好东西捂在家里,可惜了!”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新宗熏肉,王宗刚研发了以真空熏肉为主的系列产品。1996年,在家人的帮助下,王宗刚毅然投资30多万元,买来了设备,上了真空软包装流水线,进行现代化的肉制品生产。同时,不断改进熏肉产品工艺,把祖传秘方里的十几种名贵中药材,增加到了50多种,让“新宗熏肉”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精湛技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05年,王宗刚又投资了2000多万元建设了新厂区,组建了定州市新宗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散包装酱卤肉制品、生冷鲜肉、真空软包装熏肉和火腿肠4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新公司占地60余亩,拥有现代化屠宰生产线和熟食生产线各一条,年生产能力2万吨,年产值达8500万。龙头带动致富乡邻探寻
“我是农民的儿子,自己富了不算啥,让大伙都富了才是真本事。”王宗刚致富不忘乡邻,利用自己公司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了周边县市养殖业的发展,让大家共同致富。
新宗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养殖户”的
生产经营模式,带动了定州及周边县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不同的了新地,傲和年基传承挖掘、这个化发心地形式帮扶和支持养殖大户,发展对口规模养殖场30多个,养殖专业户3万户。为保护养猪户的利益,公司同养猪户签订了合同,约定生猪价格“随高不随低”,即当市场价格低时,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市场价格上涨时,按市场价格结算。孔会同村的养猪户王同会说:“多亏和新宗签有保底合同,要不去年猪价大跌时,我非得倾家荡产不行。”
王宗刚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突出贡献企业家”,定州市“科技致富明星”。公司产品也被评为“国际食品博览会质量金奖”和“国际食品质量之星”,并获得河北省政府命名的“河北省农业名优产品”。公司被命名为定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定市农业产业化十强龙头企业和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了新宗熏肉能够享誉华夏大地,让熏肉成为定州人的骄傲和自豪,我要努力继承千年基业,创新民族品牌,以传承熏肉文化为宗旨,努力挖掘、探讨、推广熏肉秘法,使这个由苏东坡创制的肉食文化发扬光大。”王宗刚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