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定州骄傲:人民艺术家张寒晖

时间:2015-09-18 16:07:13  来源:  作者:

 
 
    
 
    

张寒晖(1902年5月5日-1946年3月11日),原名张蓝璞,大鹿庄乡西建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左联,组织剧社等。1942年,张寒晖奉命到延安工作。在延安期间,张寒晖创作了《军民大生产》、《保卫边区谁的兵》、《没有共产党哪有今天》、《自己的乡长自己派》、《想起了过去叫人心酸》等大量的歌曲和秧歌剧,在延安影响很大,与聂耳、冼星海齐名,被称为“音乐三杰”。《松花江上》词/曲:张寒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
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松花江上》、《军民大生产》等60余首抗战歌曲,曾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奋勇前行;他是一位勇敢的革命者,在血雨腥风的年代,曾参加抗日游行、创办进步团体、组织农民运动,积极宣传党的革命主张;他的人生只有短短44载,却以文艺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感,反映人民心声,铸就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不朽的丰碑。他就是人民艺术家张寒晖。一曲哀歌传遍神州大地
张寒晖1902年生于大鹿庄乡西建阳村,他家境贫寒,从小受父亲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强民。由于喜好戏曲艺术,20岁考入北平国立艺专。一年后,该校因故解散,张寒晖只得回乡务农。1925年,他考入北平艺专,并在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勤奋努力,平时又经常深入群众,接触和收集了大量的民歌民谣,这些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素养。
1932年,张寒晖受党的派遣,随东北流亡学生来到西安,被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任命为省民教馆总务部长;杨虎城被蒋介石革职后,张寒晖也被教育厅撤职。此间,他组织了“西安实验剧团”、“西安铁血剧团”,自己既当导演又当演员,演出了《不识字的母亲》、《黑地狱》等话剧,并主编出版《老百姓报》,以通俗文字开展救亡宣传。
后来,张寒晖去了东北。1935年,他再次应邀去西安工作,组织关系也由东北特委转到西安地下党组织,受聘担任西安省立二中28级(1939年毕业)班主任和国文教员。这是一所主要招收东北流亡学生的学校。东北学生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以及对日寇的刻骨仇恨深深地感染着张寒晖。课堂上,他常以亲身经历讲述东北危机,华北沦陷的情况,提及国难当头、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便悲愤交集,不能自已。
1936年,被蒋介石调集到西安执行“剿共”任务的10万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古城街头。张寒晖班上的东北军子弟,常把他带到新城北门外东北军家属寄居的地方。在那里,他目睹了东北籍同胞忧郁愤怒的情形,听到他们背井离乡的哭诉。
张寒晖深深体会到“九.一八”的切肤之痛,于是他奋笔写成了《松花江上》。当试唱这首歌时,连他自己也忍不住泪流满面,旁边的学生和流浪难民也跟着恸哭。张寒晖的朋友姚一征说:“我们唱到‘爹娘啊,爹娘啊’时,大家哭作一团。”《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
据张寒晖的孙女张春江介绍:“在河北出生的爷爷并没有去过松花江,可他曾经是东北军中的地下党,耳闻目睹到他们悲愤惨痛的声音与景象,激发起他的创作冲动。《松花江上》是他把北方女性哭丈夫儿子的哭声变成了曲调,这首歌本来是他为一个宣传抗日的街头剧编写的小插曲,但歌中真实地反映了3000万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思乡之情。”
这首爱国歌、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张寒晖所任教的西安二中唱响。当时,正值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西安二中的同学们在游行队伍中唱起这首歌,立即震动了西安古城。随后,由东北军政治部宣传队印成卡片分发到各军各师,又经中共地下党转给北平学联歌咏队。作曲家刘雪庵将自己谱写的《离家》、《上前线》与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题为“流亡三部曲”,在上海《战地周刊》发表。由此,悲愤激越的《松花江上》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那血泪凝成的旋律,强烈地感染着爱国的中华儿女,无数热血男儿高唱着这支血泪悲歌,扛起枪奔赴抗日前线。抗战名曲鼓舞人心
1936年12月11日,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思想驱使下,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西安爱国青年去临潼请愿时,张学良将军驱车赶来,劝导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悲壮的歌声令人断肠。张学良听了,沉痛地说:“请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答复你们。”次日,张学良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6年底,周恩来曾代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他指挥与会代表唱起了《松花江上》,全场军官热泪盈眶。还有人举起拳头说:“一定要打回老家去!”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他感慨地说:“成千上万的青年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毛泽东也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
抗日战争时期,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松花江上》的故事。一天晚上,八路军摸到敌人的碉堡下面,向伪军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然后给他们唱了《松花江上》。当歌声终止后,碉堡中一个东北口音的士兵带着哭腔说:“再唱一遍,好吗?”于是,《松花江上》再次响彻夜空,渐渐可以听到碉堡中的哭泣声。几天后,这位要求再唱一遍的东北籍士兵,居然带着武器和他的几个兄弟投诚来了。为革命奉献一生
虽然《松花江上》广为传唱,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作者是张寒晖。因为,印制卡片或发表时都署以“佚名”、“流亡学生集体创作”。当时,张寒晖班上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王汶石曾问他:“张老师,你的歌,为什么没有你自己的名字呢?”张寒晖笑笑说:“要名字干什么呢?”在他看来,有一支能起到战斗作用的歌,就足够了,署不署名并不重要。
1941年8月,张寒晖因积极组织救亡宣传活动被国民党监视和迫害,他来到了陕甘宁根据地。1942年初又来到延安,被任命为边区文协秘书长兼组织部长。与丁玲、萧军等一起工作,并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曲调创作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后来,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这首歌曲连同《松花江上》都编入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张寒晖积劳成疾,于1946年3月11日在延安病逝,年仅44岁。在延安宝塔山南麓,他的遗体伴着《松花江上》哀怨的乐曲安详入土。有同事作诗:春暖寒晖下夕烟,松花江水流潺潺。心声岂止三千万,一曲哀歌动地天。
(本报记者贾旭鸿张玉凤整理)编后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国难不忘、耻辱不忘、警钟不忘。抗日战争时期,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铿锵战歌,鲜血谱就。这些响彻神州的歌声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在此历史时刻,让我们高唱先辈昔日的战歌,伴随着这些感情饱满的旋律,向所有不幸在战争中罹难的同胞献上庄重的祭奠,为先辈前赴后继用鲜血铸就的胜利立下铮铮誓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1937年,张寒晖(穿军装者)在东北军时,与西安民众剧社朋友合影。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