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变堵为疏:秸秆综合利用让禁烧不再难

时间:2015-09-30 09:55:20  来源:  作者:

 

我市秋冬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已于9月20日全面展开。记者在深入乡村采访中发现,今年我市秋冬季秸秆禁烧工作动手早、行动快、效果好。一台台大型玉米青贮机、一辆辆秸秆运输车,让成片的玉米秸秆变成了奶牛“营养餐”。青贮、还田、氨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减少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保护了大气环境。奶牛吃上绿色“营养餐”
又到一年丰收时。9月23日,记者在东留春乡北邵村的一片玉米田里看到,一台“大家伙”正来回作业。
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收割机张开“大嘴”,同时“吞”进六行玉米。在机器的另一个出口,玉米棒子连同秸秆已经被粉碎,喷送到一辆紧紧跟随的运输车里。原来,这是自走式青贮收割机正在收割玉米。
记者发现,这片足足3亩多的玉米地,仅用了十几分钟就收割完毕。“如果采用人工收割得用4个人,最少要花2天时间,而且玉米秆子也不会处理得这么好。”号头庄回族乡号头庄村村民马乔告诉记者,她今年在北邵村承包了50多亩地,全部种了玉米。“我们都全株卖给乡里的养殖户做青贮饲料,这样不但省事儿,而且还环保。”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号头庄回族乡的秋收工作也来得稍早一些。9月末,这里的玉米秸秆青贮工作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该乡的16个奶牛养殖小区,全部开始了新一年的青贮饲料加工收购。
河北伊人奶牛养殖公司总经理马宝强告诉记者,他有3个牛场,共有3800多头奶牛。“我们从9月20日就开始收购青贮原料,今年至少要收购6000亩的玉米秸秆,才能满足这些牛明年的‘口粮’。”
“青贮技术不仅使玉米秸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还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同时也增加了种植户的收益。”号头庄回族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乡奶牛存栏达2万余头,按照每头牛每年消耗3.5亩的青贮饲料计算,全乡每年共需要全株玉米7万余亩,而全乡每年种植玉米不足5万亩,因此他们需要从周边的叮咛店镇、杨家庄乡、东留春乡等地大量收购。
伴随着玉米秸秆青贮的“火爆”,还催生了当地一种“新生职业”―――玉米秸秆青贮服务队。一台青贮机、几辆运输车、十几名工人,像这样的青贮服务队在号头庄回族乡就有十几个。他们不仅为本乡的养殖户提供青贮服务,还远赴内蒙古、江苏等地实施错季作业,一个秋收季节,每人平均收入能达2万多元。
说到玉米青贮,就不能不说我市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河北首农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9月23日,在园区的青贮原料收购现场,上百辆满载青贮原料的运输车排成了一条长龙,正在等候上磅称重,火热的场面蔚为壮观。
据了解,首农园区总占地2万余亩,项目建成后,年创产值8亿元,将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青饲10万亩,年创产值8000万元,年产优质原料奶15万吨。园区建设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贮窖,用以收储本地的青贮原料,最大储存量达20万吨。
“我们合作社一早就跟首农签了合约,按照每吨420元的价格,把玉米秸秆连着玉米棒子卖给首农做青贮饲料。”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郭九甫告诉记者,她们合作社今年共种植了1000亩玉米,打算作为青贮饲料卖掉。
河北首农现代循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闫战胜介绍说:“现在园区奶牛存栏达1.6万头,其中泌乳牛7000多头。今年4月,我们就和4家合作社及高蓬镇的种植大户签好了订单,预计今年能收购2.6万亩、8万多吨的青贮饲料。而且随着奶牛存栏的不断增加,需要的青贮饲料也会越来越多,将起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记者张玉凤李恒亮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