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恒亮张玉凤
走出象牙塔的毕业生,大多对繁华都市、外资企业、热门岗位情有独钟。然而,来自我市南城区尧方头村的董莹,却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她凭借执着的信念和辛勤的汗水,创办了一家古筝培训班,仅仅两年时间就培养出一大批热爱传统音乐的孩子,为家乡的艺术文化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心中有梦
让家乡人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董莹从小对古筝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她从14岁开始学习古筝,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凭借专业的绝对优势,顺利升入大学。
2013年6月,董莹从保定学院音乐系古筝表演艺术专业毕业。当时,她的许多同学纷纷奔往大中城市。面对人生的抉择,董莹做出了决定,返乡创业。董莹告诉记者,在大二时,她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培训班代课。“因为我有讲课经验,所以在城市里还是很好找工作的,毕业时有好几家艺校邀请我去当音乐老师。”她说,“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打心眼儿里还是愿意回家,为繁荣家乡的传统艺术做点儿事。”
就这样,董莹选择了回乡创业之路。她用自己代课积攒下来的钱和家里给的3万元在市区租了一间门脸,购置了音乐及教学设备。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准备,“琴韵”古筝培训班开学了。
艰难起步
再苦再难也绝不放弃
万事开头难,董莹的创业之路同样不是一帆风顺。刚开班,一个大难题就摆在了她眼前―――生源问题。由于培训班刚刚成立,许多人不太了解,也不太认可。最初,那间75平方米的培训室内,只有一个学生在弹琴。
为了解决生源问题,董莹开始走街串巷地发宣传单,她走遍了市区大大小小的居民区、学校、公园等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培训班成立两个月之后,董莹迎来了4名新生。“当时我心里特别高兴,虽然只有5名学生,但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批学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董莹仍然显得很激动。
半年后,在董莹的耐心辅导下,她的第一批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时,她开始寻找机会,带孩子们参加演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不怕苦,不怕累,只想着怎样把孩子教好,让孩子们在表演中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董莹说。
一年之后,在古筝升级考试中,她的5名学生通过了三级考试,获得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的级别证书。在考试现场,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神态自如,弹艺精进,都非常高兴。渐渐地,通过家长们口口相传,培训班的名气便传开了,董莹的学生也渐渐多起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董莹的不懈努力下,培训班逐渐步入正轨,2015年5月,因为学生增多,也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董莹把培训场馆搬到了清风北街,更名为“爱乐琴行”。“现在我们的场地在装修、硬件设施和设备等方面都做了升级。”她说,“这种偏重古典装饰风格,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砥砺前行
传承发扬传统艺术正能量
梦想是前行的最大动力。年仅24岁的董莹,怀揣着创业之梦,克服重重阻力,终于迎来事业的顺利发展期。现在,她的培训班已经发展到9间教室,7名老师,80多名学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董莹还定期到北京等地参加师资培训,主动适应新形式、新要求。2014年以来,她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市少儿艺术节获奖,她本人也获评我市文艺汇演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干一行,爱一行。我既然选择古筝艺术教育,就要力争做到最好。”8月上旬,在董莹的牵线搭桥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社会艺术水平定点考级单位在“爱乐琴行”挂牌,这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首次在我市设考级点。“从此,咱定州的孩子考级,再也不用到石家庄、保定等地奔波了,这充分证明了我市音乐文化教育的实力。”董莹骄傲地说。
回望创业之路,董莹感慨万千:“创业是艰难的,它需要不轻言放弃的胆识和毅力。记得最难的时候,有苦也不愿意跟家里说,怕父母着急,晚上一个人偷偷地在被子里哭。即使这样,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坚信,只要不停地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谈及以后的发展,董莹告诉我们,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传统乐器,培养更多的古筝艺术人才,让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董莹正在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