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子超
春节期间,不管是合家团聚,还是走亲访友,都少不了吃喝。说到吃的,其中的美食可以说种类繁多,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置办鸡鸭鱼肉等各种美食,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传统的北方春节美食,让我们过个快乐、美味的新年。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糖瓜、水果等贡品,送灶王爷“上天”汇报。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俗称为“芝麻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十分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76岁的张女士回忆说:“小时候每到过年,大人都会给孩子们买糖瓜吃。现在,年轻人都没有吃糖瓜的习惯了。不过,每年腊月二十三,我还是会买点回来给孙子,让孩子品品这传统的年味。”二十五,做豆腐
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豆腐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以前,穷苦的人们,总是盼着新年能吃上一顿好的,但穷人家哪买得起肉呢?因此,大家选择了美味的豆腐作为替代品。另外,“做豆腐”还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腐”与“福”谐音,因而,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和福气。
如今,市场上的各种豆腐制品丰富多样,因而市民自己做豆腐的人更少了。然而,许多中老年人却依然清晰记得儿时家里做豆腐的情景。41岁的贾女士颇有感触地说:“小时候,家里平日也吃不到豆腐,只有春节前才把攒了一年的黄豆拿出来,到豆腐坊做豆腐。等上大半天,最期待的就是那碗香喷喷的老豆腐,点上葱花、香油、盐,美美地吃上一大碗,那味道这辈子都忘不了。”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就是这一天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年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把“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腊月二十六杀年猪割年肉时,才能敞开吃一顿。
市民寇大爷说,过去对于穷人而言,肉可是“稀罕物”,俩仨月也吃不了一两回。但再穷的人家,过年也要割上一点肉。“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呀,总不能吃素馅的吧?那时候买肉,大家都争着买肥肉,肥肉越多越好。谁家媳妇如果不小心瘦肉买多了,准会被老人抱怨‘不会过日子’,因为那些肥肉还要做成腥油呢。”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近的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起来。吃过美味的炖大肉后,腊月二十七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宰鸡”。
为何要在二十七杀鸡呢?原来,“鸡”与“吉”谐音,寓意吉利、吉祥。
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腊月二十七杀鸡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能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鸡”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腊月二十七这天,除了要宰鸡为年夜饭做准备外,人们还要去赶大集,购买各种年货,有吃的,有玩的,一样不落。
另外,传统民俗中,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要集中洗澡、洗衣。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因此,无论贫富,人人都会为了迎接来年的新春而沐浴更衣,也就有了“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从这句民谣中可以看出,自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各家各户都要开始准备过年的面食了。
以前,没有发酵粉,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好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花卷、豆包等。特别是在蒸馒头和豆包时,还要在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
孙大爷说:“现在超市里的商品齐全,随时都可以去买,也就是我们这老一辈的人还坚守着传统,或多或少的蒸点馒头。”三十晚上团圆饭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团聚在一起要“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连连,喜上眉梢,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此时,也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过年菜都在前几天准备得差不多了,而年夜饭要在年三十晚上掌厨做出来,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晚上包出来。
饺子,可谓是年夜饭里的“重头戏”,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规矩。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却不行。盛放饺子的蓖帘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蓖帘无论大小,每只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
在北方,流行大年三十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年夜饭除了吃饺子,餐桌上还会有很多的配菜,如凉菜、热菜、肉类、蔬菜等应有尽有,大家欢聚一堂,热热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