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古老道教音乐焕发生机

时间:2016-06-24 14:48:36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程文昭
走进周村镇花张蒙村,一曲庄重肃穆、悠扬婉转的乐声便随风飘来,循着乐声,记者来到花张蒙道教音乐传承基地。在器乐练习室,几名青年学员正在花张蒙道教音乐第二十二代传人冯英占的指导下,分别持着管子、唢呐等乐器,练习吹奏道教音乐传统曲目。
“从2014年开始筹备到现在,花张蒙道教音乐终于建起了自己的传承基地,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冯英占介绍说,传承基地占地2亩多,投资20余万元。140余年的文化传承
2014年,花张蒙道教音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十二代传承人冯英占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花张蒙道教音乐属于全真道乐乐派,现在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谈及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道教音乐,冯英占如数家珍,“历史上,咱定州曾有4个特别有影响力的道乐班。如今,仅剩下我们花张蒙村这一个了。”
花张蒙道教音乐包含声乐、器乐两部分,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等多种表现形式。乐谱则一直沿用传统的“工尺谱”记谱,而这正是其珍贵所在。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是五线谱,‘工尺谱’对大多数人而言,应该是知之甚少。”工尺谱是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对于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有着特殊意义。“我们原来的谱本已经散失了,现存的谱本为经乐班弟子所抄写的。”翻阅着装订简易的乐谱,冯英占感觉弥足珍贵,他说:“这是我爷爷保留的手抄本,道教音乐主要的14首曲目都保留了下来。”曾经面临传承困境
目前,花张蒙道乐班有30多人,大多都是村里的农民,他们经常利用农闲练习吹奏技艺。经过一代代传承人的执着与努力,花张蒙道教音乐不断创新,在保持古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演奏乐器由七八种增加到十几种,丰富了道教音乐的文化内涵。
道乐班大多从事各种法事及民间演奏活动,应邀参加的农村白事,称为“做道场”、“做法事”,通常由十至
三十个道士组成,“做法事”活动一般持续一至三天。近几年,道乐班参加农村红白事活动明显减少,乐手们挣钱少,迫练时间受限。件乐器。
也就再无遗憾。探寻于生计,一些人或转行或外出打工,能经常参加活动的人就只剩21人。
“学习道教音乐极为枯燥,远远不如现代流行歌曲吸引力大。因此,青少年学员的积极性不高,后备力量严重缺乏。”谈到面临的困境,冯英占说,“我心里想的是,无论用什么方法,也不能让这门技艺在自己手里失传。”
没有青少年学员,冯英占就从自己的儿子入手。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冯建,26岁,是一名医生。小的叫冯二建,17岁,正在上学。这兄弟二人都是从12岁就开始学习道教音乐。“当别的孩子上网、玩游戏时,他们不能出门,必须在家里学习枯燥的工尺谱。”谈到两个儿子,冯英占充满愧疚。
“孩子小时,总是问我,为什么非让他们学这个。我告诉他们,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绝不能让它消失在我们手里。”在冯英占的坚持下,他的两个儿子坚持了下来,也带动起其他青年学习道教音乐。传承基地助力发展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所道教音乐学校,让更多喜欢道教音乐的孩子有固定学习场所。”冯英占说。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非常重视,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2015年,花张蒙道教音乐传承基地正式挂牌成立。
在花张蒙道教音乐传承基地,音乐知识练习室和器乐练习室干净明亮。在音乐知识练习室的墙上,《丰都中》《三点酒》《三宝赞》等十几首道教音乐代表曲目一字排开;在器乐练习室里,唢呐、云锣等乐器摆放整齐。“我们上课主要在这两个教室。”38岁的学员聂占强告诉记者,他来这里学习有一段时间了,从学习基本的节拍和工尺谱开始,现在他已经在学习唢呐等器乐。
“以前,我们没有正规的学习场所,我家就是活动基地和教学基地,因为道教音乐比较低沉,有些村民不愿意听,因此我们的排练时间受限。如今有了学习基地,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有保障。”冯英占笑着说。“现在正上课的学员有十几个,而且大多都是年轻人,他们是道教音乐传承的希望。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免费教,学会了还会送他一件乐器。能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我这一生也就再无遗憾。”道教音乐表演。记者白永民摄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