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斌孔子在中山国后世影响深远
定州科举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群星荟萃,光灿照人。其治学理念,求学精神,尚学态度,源自于亘古“专行仁义,贵儒学”(《说苑贵德》)的开悟润泽;源自于“中山庙学甲天下”的教谕训导。为此,才有了“五尺男儿耻不文墨”的民智习尚,才有了“士勤于学多慷慨之气”(《定州风物志风俗》)的人生性格,才有“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先吾着鞭(《定州简史》)的志向抱负,才有了“致公天下”“身修齐家并肩做长城”(《中华平教会歌》)的济世泽民理想。其一、、中山庙学甲天下
古城定州,有着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定州文庙,不仅是河北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文庙,也是全国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之一。
定州文庙,又称“先师庙”、“孔子庙”,始建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据史料载,是长期跟随裴度、时在定州任上的卢简求(唐代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之子)废天佑寺后,创建了这座文庙。
“中山庙学甲天下”。谈到定州的文脉,最重要的是书院文化,小小的定州竟有三大书院。
1、定州书院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其祭祀活动绵延长达千余年。历史上曾称作“府学”、“州学”、或“学宫”。
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定州知州韩琦“大新殿宇,市地拓学”,在文庙西侧创建庙校(书院),建明伦堂位书院的正殿。苏轼任知州时,也曾在明伦堂讲学。
明朝时期,定州书院的学员经科考,中进士者13人,其中文进士9人,武进士4人,状元1人。中举人者48人,其中文举人38人,武举人10人。贡生86人。由此,声名鹊起,被誉为“中山郡庙学甲天下”。
清朝初年,定州书院愈加兴隆,美誉远播。顺治二年(1645年),定州署对文庙和书院进行维修扩建。乾隆三年(1738年),为方便士子科考创建了定州贡院。
2、定武书院
清乾隆年间,一座承袭中山文化传统,开创定州教育新元的文化教育中心―――定武书院应运而生。
据民国时期编修的《定州志》记载:“今之中学(定州中学)地址,即昔之定武书院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时知州姚立德为培养士子,在城内北街建定武书院,原是为科举制度服务的教育机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维新思潮影响下,定州知州王忠荫接受州绅王振尧、谷钟秀和定武书院绅董王延伦、王维新等人建议,改“定武书院”为“定武学堂”,不久,定名为“定州官立中学”(即今定州中学的前身)。其时,科举未停,各州县率未兴办学堂,该校作为突破封建科举教育的创举,在保南诸县引起极大反响。其后,随着《钦定中学堂章程》(1902年),《奏定中学堂章程》(1903年),特别是《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诏书》(1905年)的颁布,新风日盛,学堂规模遂不断扩大,并依章设置课程,对学生施行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宗旨的教育。至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校学生由最初30余人增至300余人。课程设置除算学、博物、理化、外语外,读经讲经占了很大比重,鲜明地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教育色彩。
书院自创建之日起,便标领一地学风,以其清逸的书院气息,厚朴而又富有灵气的治学特色而声名远播,四方学子,喁喁归义,辐辏而至,大有“舆马争饮,渴饮江河立竭”之势。定武书院促使文教事业进一步昌盛。清代定州生员经科考,中进士者32人,其中文进士16人,武进士16人,武状元2人。中举人者227人,其中文举人80人,武举人147人。贡生259人。这些生员多出自定州书院。正是因为定州书院成绩斐然,乾隆大帝才特批定州建高规格的贡院。
3、燕平书院
位于河北定州市。清乾隆十二年(1757)知县李衡以“义学之名存实亡,士风不振,思新建官塾,远迎名师”,欲改变士风,乃创建是院于东街,置地367亩,官绅商民捐银1194.5两,以供经费,又购书千余卷,以备阅览。道光四年(1824)知县张良志等重修。光绪初年知县劳乃宣捐置书籍,“于是院中书籍琳琅满目”。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四年院地900余亩划归县劝学。其二、状元之乡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其中河北70名。中国第一名状元孙伏伽和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均出自河北。定州共有状元10名,是河北乃至中国北方状元最多的地方。
崔液,唐,(生卒年不详),字润甫,号不详,乳名海子,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市)人,唐代诗人、状元。
崔曙,唐,博陵(今定州)人,生年不详,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戊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三人。
崔元翰,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通经史、工诗文,年近五十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
石琚,金朝大臣。字子美,中山人。性笃厚好学,博通经史,善诗词文章。天眷二年(1139),中进士第一,授弘政、邢台县令,任上甚有政绩,迁吏部郎中。
史绍鱼(1140―1200),字号不详,中山人。金代状元。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庚寅科词赋第一人。
刘遇(~),中山人,金代状元。刘遇早年与王若虚、刘祁交游,精于经史,颇有声誉。
曹敕,生卒年不详,定州人,明朝武状元。
邢敦行(?―1789)定州内化村人,清朝将领。乾隆四十三年一甲一名武进士。
邸飞虎(1769-1819),又名邸允亭,字赐拜,河北省定州市子位村人。武状元。邸飞虎13岁弃文习武。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考取恩科第二名武举,次年考中第一名武进士,殿试钦点状元及第,以头等侍卫在乾清门行走三年。
另有崔绩,是否算状元待定。
崔绩(550―618年),字祖睿,博陵(今定州)人。七岁时就能撰写文章。隋文帝开皇初年,秦孝王推荐他参加“射策”考试,得中第一。
其三、三兄弟同榜进士前三名应为全国唯一
公元781年,定州一门三兄弟崔鹏、崔敖、崔备同取进士科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唐语林》载:“词科本以京兆等第为梯级。建中二年,崔元翰、崔敖、崔备三人府元、府副、第三人。于邵知贡举,依次放及第。”
崔元翰,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通经史、工诗文,年近五十始举进士。府试、省试皆第一,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贞元三年(787)召入朝为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七年知制诰。他师法班固、蔡邕。尤善对策、奏记及碑志。主张文以载道。今《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崔敖,唐代进士,博陵人(今河北定州),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考中辛酉科进士第二名(榜眼),官授太常博士,著有《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碑》等。
崔备(?~?),字号不祥。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崔元翰榜进士第三人。曾任工部尚书。唐宪宗元和六年(811)任礼部员外郎,终工部郎中。唐朝建中进士第,为西川节度使判官,终工部郎中。诗六首。其四、直隶贡院
自明朝以来,定州隶属真定府。前后领(管辖)曲阳、新乐、无极、深泽等县。每逢岁科文武两考,所居定州区域之考生,俱到真定府应试。由于当时交通不变,往来甚难,故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定州州牧王大年约乡绅数十人,提倡劝捐士民,创修定州贡院。是清代进行岁试、科试及考取秀才和贡生的场所。
定州贡院是举行乡试和会试的地方,而且具有文武两科考场。终清一代定州共中得文武举人227人之多。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土、数百万名举人,对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完)儒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