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文化雕琢“古城记忆”

时间:2016-07-25 10:50:24  来源:  作者:

―――唐山市滦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闫韶红杨光伟
“滦泽千里,城迎天下。”听到这句央视推广语,人们脑海里自然浮现出繁华的滦州古城。近年来,滦县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擎滦河文化弘扬大旗,谋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新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以滦州古城为龙头,建设文化旅游名城,着力打造沿京唐秦轴线特色产业支撑的卫星城、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闯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子。破而后立―――滦州古城引领转型
三千年大河之畔的盛世古城,采撷群山壮丽构筑其骨,掬一捧滦河俊秀勾画其容。将26个民族独特风情织入古老的明清建筑,2000亩盛世古城倾情酿筑北方古街博览区。这正是旅游名胜滦州古城的真实写照。
从民谚描述的“黄沙大风,红薯花生”,到山清水秀、百业兴盛、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数年间滦州古城拔地而起,并一跃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滦县地处燕山南麓滦河西岸,古称滦州。一万多年的文明遗存,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一千多年的文化勃兴,让滦州这颗冀东平原上的璀璨明珠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在滦州这方热土上,镌刻着夷齐让国,老马识途,辛亥滦州起义,张学良东北易帜,詹天佑设计修建的滦河大铁桥等种种文化符号,沿续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历史上更有18位帝王37次驻跸抵足,乾隆皇帝留下“览景目难给,千古此滦州”的著名佳句。而被当地人称之为“母亲河”的滦河,流经滦县41公里。其中礼让为国的夷齐庙、京东艺术最高峰象征的研山文峰塔、康熙皇帝替母还愿的碧霞元君祠、乾隆皇帝驻跸的偏凉汀、纪念孙思邈的药王阁、关学东来的横渠书院、杨三姐告状的古县衙等更是汇聚了得天独厚的滦河文化。
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岁月的长河中也饱受涤荡。经历了时代变迁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夷齐庙、滦州城、大觉寺、城隍庙、乾隆行宫、横渠书院和研山虎踞、滦水龙翔、横井浮烟、偏凉虚阁等多处古迹胜景保存下来的也为数不多。悠悠滦河,千年古县。如何留住世代滦州人那份悠远的乡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作为京津秦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自2009年开始,滦县县委、县政府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破钢铁等资源依赖,深挖文化富矿,促进经济转型。通过考察调研引入了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在滦县设立唐山滦州古城置业有限公司。组织专家研究整理各种历史文化史料,充分挖掘、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现有各类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内涵,谋划滦州古城项目,以文化为魂,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滦州古城总投资52亿元、占地2000亩,目前已完成投资25亿元。”滦州古城建设者、唐山滦州古镇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仲辉介绍说,“从2009年开始谋划,到2010年破土动工,再到2012年一期投入使用,整个滦州古城,实行边建设边招商边经营的方法,加快了古城项目的建设进度,有效缩短了项目运营周期。”
在2011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滦河文化节上,看古城、逛古城成了文化节上最耀眼的亮点,实现了滦县旅游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到2014年底,仅四年多时间,一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宏的滦州古城就矗立在滦河之畔,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修建的缅甸玉石街、韩国风情街、庙会文化街、婚俗文化街等十大主题商街全面投入运营。“这些主题商街,都是根据市场调研结合当地文化传统进行规划设计的,使得每个街区都特色鲜明。”梁仲辉说道。
为了使“空城”变“人城”,“短住”变“长住”,县委、县政府出台激励政策,面向全国招商,服务保障上突出一个“暖”字,政策扶植上突出一个“实”字,每户每月补助300元,现在已入驻商户500家。群众望着白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夜晚灯火辉煌、欢歌笑语的新古城笑了,纷纷称赞县委、县政府:“有气魄,有胆识,真抓实干!”持续裂变―――文化产业生机盎然
步入滦州古城,行走在青石铺就的古街小巷,欣赏两侧古香古气的亭台楼阁,看游人乘扁舟随碧波游于其间,在这阔达豪放的北方,别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韵味。
“2015年滦州古城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其中本地游客470万人次,自驾游客150万人次,团体游客50万人次。”梁仲辉自豪地说,“目前商家达到500户,年营业收入突破3.5亿元。”尝到文化是生产力甜头的滦县人,在文化大发展上又铺开了更加宏伟的蓝图。县委、县政府为了把“文化传承与发展”这篇文章做大做强,在实施滦州古城建设的同时,又规划了占地86平方公里、总投资187亿的滦河文化产业园。此工程又称“一轴四园五区”,即滦河生态景观轴,传媒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农耕文化园、古玩博览园,影视拍摄区、古城旅游区、康体休闲区、文化产业区和田园风情区。一幅幅壮丽的美好蓝图,一个个文化产业大项目,一个个热情好客的商家,一群群络绎不绝的游客,见证着滦县旅游文化产业正在跨越发展,可以想见未来滦县的发展将是多么广阔……
目前,滦县按照“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理念,初步构建了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山水生态文化、地方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滦河文化产业体系,相继打造了滦州古城、滦河水利风景区、青龙山景区、文峰塔景区、横山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滦州古城、青龙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滦河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先后复建了研山文峰塔、碧霞元君祠、横山大觉寺、紫金山药王阁,新建了滦河母亲雕塑、滦河母亲广场,2015年又结合高铁站前广场建设,创作了十八帝巡滦大型雕塑和“新滦州八景”景观柱,滦泽千里、城迎天下、青龙古地、夷齐清风、大觉胜境、龙山浩气、文峰凌云、政先六邑正在由历史记忆变成现实存在。推介升级―――滦河文化广为传唱
“一城一节一书一报几个渠道,说起来简单,却是我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根本。”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县文化产业办副主任孙卫梅介绍道,“它们分别指的就是滦州古城、滦河文化节、滦河文化丛书、《滦水之声》报及央视媒体等多渠道的宣传策划。特别是近年来我县通过多次举办滦河文化节,不仅将滦河文化充分的挖掘出来,更拓展了我县旅游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每年的九月份,便是滦县最为热闹的时刻,一年一度的滦河文化节将在这里上演。自2011年9月承办了“首届中国滦河文化节”,在滦县大地上成功擎起了“滦河文化”的旗帜后,滦河文化节立足滦县面向海内外,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每届都突出一个区域共同关注的主题,一届比一届务实、红火。其中的滦河文化论坛,齐聚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滦河文化;各种系类的展演活动,为文化节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更为古城吸引了大批观光游客。它不仅唤醒了滦河流域世代传承在民间的各种文化艺术,也使全县人的精神面貌为之振奋和活跃。锦上添花的是,滦县又接连获得“中国地秧歌之乡”、“中国皮影艺术之乡”、“中国评剧艺术之乡”等国家级称号,使中国滦河文化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和绚丽多彩。由此提炼出区域“本根交融、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也锻造出滦县“刚健自信、进取担当”的当代文化特质,凝聚成“明礼、兼融、创新、图强”的新时期滦县人文精神。
滦县县委、县政府还充分发挥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的阵地作用,编纂出版了5套35册滦河文化丛书,先后开展了滦河母亲河溯源、非遗保护华夏之旅走进滦县、滦河石像考古发掘等系列活动,依托《滦水之声》报社、《滦河文化》杂志社、滦河文化网站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着力塑树滦河文化品牌。“特别是近五年来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滦河文化节和中国滦河文化论坛,切实让滦河文化品牌在滦河流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日渐深远。”滦县《滦水之声》报社社长牛凤燕介绍说,“2015年又在央视一套《朝闻天下》栏目之后做了宣传推广,全面打响了‘滦泽千里、城迎天下’的文化旅游品牌,滦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目前,文化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在这片滦州大地全面显现。其中滦州古城作为滦县的一张“靓丽名片”,“戴河日光浴、古城月下游”享誉周边,成为京津秦旅游线上的重要“黄金驿站”。滦州古城为滦县带来了人气,同时也带动了古城周边村“农家乐”民俗旅游快速兴起,花果庄村建成了河北省首家以民俗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村级博物馆,也是唐山市规模最大的民俗博物馆,同时成立闲置农宅合作社,发展民俗旅游,触摸乡愁特色;教场村集中发展采摘、餐饮、住宿,突出剪纸、泥塑特色,自发组织建设农家乐43家,去年国庆节假期头三天,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超过800人(按平均每人每天消费60元),三天该村该项直接收入超过15万元;青龙山景区2015年接待游客58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达6300万元;与此同时,工业旅游也崭露头角,伊利乳业、司家营铁矿、庞大汽贸、蓝贝啤酒等工业旅游已经具备发展基础,全县文化旅游增长极呈现出“重点突破、集群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进一步放大“滦州古城”的龙头效应,完善“畅游滦州古城、回眸千年乡愁”旅游业态和景区内涵,滦县将对现有的十大主题商街进行外观形象改造提升,全面填充旅游元素和文化符号;学习乌镇经验探索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加快滦河文化产业园景区综合客服中心建设,设置景区主入口,探索将契丹风情园、研山文峰塔、滑雪场、横山大觉寺等有条件的区域进行联合封闭售票;加快玉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北方及京津冀地区玉石文化交流展示、加工销售的集散地;以滦河水利风景区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大力发展水上休闲项目。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3家,把滦县文化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国家4A级景区滦州古城国家4A级景区青龙山风景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司家营循环经济园区滦县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滦河母亲广场津秦高铁滦河站站前广场中国滦河文化节上民俗表演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