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频频被曝出,女生施暴行为增多、初中生比例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特点。对在媒体上搜集到的51个校园暴力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后,西北政法大学教育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管华发现,有多人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37例,“新近发生的多起校园暴力事件正趋向‘规模化’。”(《中国青年报》8月23日)
中小学校园暴力欺凌事件“规模化”,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对此,我想从预防的角度说几点看法。
首先,校园暴力欺凌事件是一个法律问题。青少年普法没有落到实地,暴力实施者不懂法,受害者缺乏维权意识,是暴力欺凌的重要原因。目前的校园普法大多是给学生讲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而对青少年具有哪些法律权利,就有意无意被忽略了。这不仅无法使青少年感受到法律的保护,还导致他们对他人的合法权利认识模糊,因而容易惹出侵害他人法律权益的行为。所以,向青少年普法,不仅应该让青少年知道如何遵纪守法,更应该普及权利意识。
其次,一些青少年生活单调,大量时间围着课堂和一堆堆作业转,这使正处于心理逆反期的孩子情绪压抑,使他们的思想变得简单,处理问题的方法也简单了。假如能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方式,就能使他们的精神更平和一点,了解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培养个人兴趣。比如,学校本该为学生提供除了教科书之外的阅读机会,可很多学校图书室要么空空如也,要么很少对学生开放。
再次,青少年暴力倾向也与心理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很多中小城镇学校以及农村学校,根本就有没心理老师。班主任工作本就包括了学生心理辅导,但是,有多少中小学的班主任胜任这项工作呢?以笔者自己的经历来说,走上讲台后接受的继续教育培训,虽然也有心理教育内容,但基本是走过场。现实也让很多教师有心无力,你到各地中小学教室看看就知道了。很多中小学的教室都挤得满满的,一个班坐100多学生都是“正常”现象。一学期结束,班主任恐怕没能摸清几个学生的个性,还怎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这样的“超大班”,学生没出问题就算幸运。
大部分家长也不懂心理学,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无计可施,非但没能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压力。更不用说,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根本不认为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这就不能不令人担忧,如果太多青少年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们如何阔步前行?当他们感到心理压抑或者找不到情绪出口的时候,他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校园暴力欺凌现象需要综合治理,但有关各方有没有真诚的意愿来帮助孩子们呢?这种帮助恐怕不能只体现在课堂和教科书上,而要体现在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细节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