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穿越千年梵音传承佛门艺术

时间:2016-09-06 15:01:27  来源:  作者:

―――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光寺佛教音乐

本报记者赵子超
李佳阳
循着古韵悠长的佛乐声,记者来到位于李亲顾镇市庄村的佛光寺。
佛光寺远离城市喧嚣,不似名山古刹受万人朝慕,也不似高山寒庙修行清苦。它地处村舍深处,绿树环荫,与座座民居相呼应,是典型的北方民间道场。
佛光寺占地854平方米,建筑面积747平方米。寺内主要分为大雄宝殿、圆通殿、普照院、寺院敬老院四大部分。进入寺院内,几位僧人正手持乐器演奏着佛教音乐。表演队伍中,一袭僧衣,身材中等的中年人丁建平,正是佛光寺佛教音乐第七代传承人。
不太健谈的丁建平,谈论起佛教音乐时却滔滔不绝,仿佛打开了思想的闸门。
“佛光寺佛教音乐是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器组合而成,主要以引磬、木鱼、笙、管、笛、二胡、唢呐等乐器为主,乐队一般由十二人组成。在定州市南边及周边县市流传特别广泛,南达无极县、深泽县,东至安国市,西至曲阳县……”丁建平说。
据丁建平介绍,佛光寺2004年建寺,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但它的前身却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大批移民从各地来到定州,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还带来了佛教文化,在市庄村建成了香火鼎盛的东、西大寺。
西大寺从建立开始,就十分重视佛教音乐发展。佛光寺佛教音乐第一代传人丁某,是西大寺聘请的乐师,他创作了许多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的作品。经过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的改进和创新,西大寺佛教音乐逐步形成系统。之后,又融合了流传在市庄村一带的戏剧、民谣、民歌,以及来自河南曲剧的韵律,还加入了来自印度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梵呗。佛光寺佛教音乐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音乐。
鼎盛一时的西大寺和东大寺,后来相继拆毁,但佛教音乐传承的脚步却没有停下。受祖父的熏陶,丁建平自幼修习佛法和佛教音乐。修复寺院,复兴佛教音乐,成为祖孙两代人的心愿。
2000年,丁建平在山西太原白云寺剃度出家,潜心修行佛法。2003年他回到家乡,多方筹集资金,带领僧众历时一年多时间,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道场寺院。2004年7月27日,所建寺庙被市民宗局批准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场所名称为“佛光寺”,并组建了佛光寺佛教乐团。
佛光寺佛教音乐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虽几经变迁,但大部分乐章还是被保留了下来。目前,佛光寺现存最古老的曲谱是丁建平祖父传承下来的工尺谱。此谱由宣纸装订,毛笔楷书书写,记录的均为佛教乐曲。现在用的谱本是1988年丁建平亲自改编的简谱谱本。
“佛乐队成员大多数是从没有接触过音乐的农民,简谱相对工尺谱来说简单易学,所以我就用简谱版的乐谱教课。这本谱本上不仅记录着佛曲,还记录了一些民间小调、戏曲和20世纪流行的经典歌曲。”丁建平说。
随着佛教音乐队伍不断壮大,丁建平组织人员对乐谱进行重新整理,并将新乐谱印发给乐队成员们,便于练习。经过编辑整理后,现在乐队所用谱本包括佛曲、民间小调、流行歌曲、戏曲、器乐曲等61首。
“修复寺院不仅是我的心愿,更是祖辈的遗志。现在佛光寺修建好了,佛教音乐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我的心愿算是达成了。”丁建平笑着说。
2012年,佛光寺佛教音乐被列入定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又申报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光寺佛教音乐内容丰富,历史久远,具有极高的音乐艺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其独创的音乐形式和旋律,不仅是传承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市历史文化积淀的民间成果,是挖掘当地社会发展,解读我市历史文化现象蜕变不可多得的音乐记载。佛光寺僧人正在演奏佛教音乐。记者白永民摄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