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调艺人正在排练。记者闫韶红摄
□记者闫韶红李佳阳
“闯进了山林中,静悄悄无人行。宗保失迷樵山景,宗保马上抬头看……”高亢、清丽、婉转、优美的西丁村东路娃娃调唱腔回响在天空。在子位镇西丁村东路娃娃调传承人李国才的排练室,他正与同伴们排练《大破天门阵》中的《指路》一段。
西丁村娃娃调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剧种,因“娃娃”为其主要曲牌腔调而得名。“娃娃调”源于北方俗曲,由于流传区域不同,分为东西两路,流传于西丁村一带的娃娃调属东路,迄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东路娃娃调除了唱腔优美外,戏文词格也极富特色,唱词讲究,音韵独特,对研究我国戏曲史和地方剧种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几百年来,西丁村一直有艺人组织娃娃调戏班外出演出谋生的传统。作为西丁村东路娃娃调的传承人,72岁的李国才从艺50多年,他的演出生涯从未间断。
“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我就跟着长辈外出学戏,维持生计。”李国才回忆,“尽管母亲不同意我学戏,但我还是辍学跟戏班走了。”1960年前后,李国才开始跟随村里的娃娃调戏班走南闯北,不仅学会了吹拉弹唱,还渐渐成为戏班的台柱子。
那些年,李国才跟随戏班到过天津、山西,省内常去保定、衡水、沧州、邯郸、石家庄等地农村,娃娃调表演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西丁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如说:“前几年我去曲阳县办事,当地人听说我是定州西丁村人,还打听起戏班的李国才呢。”西丁村娃娃调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据介绍,西丁村娃娃调流传下来的有《访洪洞》、《扇火炉》、《金簪计》等15个传统剧目,其唱词、曲谱、演唱光盘等已经被市文化馆收藏。李国才说:“村里现在有30来人会唱娃娃调,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35岁。”
现在,年过七旬的李国才已经很少出去演出。自从受聘到保定艺校当教师后,他回西丁村老家的日子也少了。“我暑假回来比较多,因为在村里办了一个娃娃调学习班。”李国才说,“学习班由我和村里几位从外地剧团退休的老艺人义务讲课,60来个学生绝大多数是本村人。”
自2010年开办学习班以来,陆续有十几名孩子,被外地艺校和剧团录取录用。目前,在沈阳京剧院的丁朝岩,就是从西丁村走出来的佼佼者。丁朝岩通过在学习班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最终以优异成绩被沈阳京剧院录用,专攻京剧表演,还经常出国演出。
戏曲艺术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的爱国情怀、优秀品格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生动形象的戏曲表演,既能愉悦表演者的身心,又能打动观众,传播社会正能量。”李国才说,“村民教育后人,就常常拿戏曲里的故事举例,通俗易懂。”在传统戏曲的影响下,西丁村民风淳朴,百姓勤劳善良,邻里和谐,热情好客。
年过七旬的李国才身子骨硬朗,乐观开朗。然而,他的家庭却遭遇过不幸。他有个儿子,早年因车祸身残。多年来,李国才一边坚持到保定艺校上课,一边抽时间在西丁村义务教学,还要与老伴一起照顾儿子。尽管命运带给他许多磨难,但他却从未停下娃娃调传承的脚步。
日前,李国才与娃娃调艺人在全市首届戏曲艺术节上表演的《金铃计》,大获成功,收获了不少粉丝。演出成功也极大地激励了村里的艺人们,大伙学戏、唱戏的劲头儿更足了。你听,鼓铙?d锣一阵响,胡笙笛琴奏出悠扬乐声,新的一场排练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