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聂资滨、王登强
在叮咛店镇新城屯村,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十几年如一日孝敬婆婆,用质朴的行动,演绎着至纯至真的孝道情怀,她就是被村民争相传颂的好儿媳―――宋春红。
“妈,先喝点水,快中午了,想吃点啥,我给您做去。”记者走进宋春红家时,她正给躺在床上的婆婆范俊花喂水喝。
“自打春红嫁到我们家,就把我和老伴儿当成了亲爹娘,照顾得特别周到,吃的、穿的也都是先惦记着我们……”说起儿媳,68岁的范俊花眼角溢出泪水,“我们上辈子修了多大的福,才有了这样的好儿媳啊!”
今年50岁的宋春红,1988年从石家庄井陉县嫁到新城屯。丈夫梁红尔是家里的老大,当时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妹妹。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梁红尔经常外出打工。宋春红除了打理家务,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两个年幼的小姑子。日子过得虽说清苦,但很幸福。
然而,平静的生活在2004年被打破。一向身体硬朗的公公总感觉憋气,有时还喘不上气来。经医院检查,老人被确诊为肺气肿,需要长年服药,症状严重时必须住院治疗。
“从那时起,公公每年都要住好几次医院,每次花费一万多元,回家还得继续吃药。”宋春红说,由于家里没有其他收入,丈夫只能加班加点打工,有时过年过节都舍不得回家。她自己也利用闲暇时间,到附近村的厂子打零工,贴补家用。
屋漏偏逢连阴雨。2007年正月,婆婆突然感觉一阵眩晕,差点儿摔倒在地上。宋春红赶紧拨打了120,把老人送到市人民医院。“这是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如果不是及时送到医院,会有生命危险。”医生告诉宋春红。经过全力抢救,虽然婆婆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落下下肢瘫痪的后遗症。
家里有两个病人,花钱的地方就更多了,梁红尔不得不长期在外打工,照顾公婆的重担就全落到宋春红的肩上。婆婆出院的当天,她便把自己的被褥搬到公婆房里,晚上和公婆一起睡,以便随时照看两位老人。
宋春红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婆婆洗脸,然后是变着花样地做饭,再一小勺、一小勺地喂到婆婆嘴里。阳光充足时,她就把婆婆背到屋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洗澡、理发、捶背、剪指甲……宋春红像照顾孩子一样,耐心细致地照顾着婆婆。婆婆逢人便夸:“就是亲闺女,也不一定比我这个好媳妇孝顺!”
2016年初,患病多年的公公离开人世。宋春红一边强忍着悲伤,一边守在婆婆身边开导她。过度的悲伤让婆婆病情加重,再次入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仅剩右胳膊能活动。在婆婆住院的一个月时间里,宋春红日夜守在婆婆病榻前,晚上每隔一个小时就要起夜,她却从没抱怨过。“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春红这个儿媳妇,这么多年孝敬老人,真是难得!”提起宋春红,村民杨玉珍竖起大拇指。
多年的操劳透支着宋春红的身体。前段时间,她总感觉肚子疼,但一想到要照顾婆婆,就一直没向别人提起过。直到疼得无法坚持,才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卵巢囊肿。宋春红不得不住院手术治疗,只能暂时把婆婆交给小姑照顾。“嫂子住院的时候也忘不了我妈,每天都打电话嘱咐这,嘱咐那的,总是不放心我们。”宋春红的小姑梁平说道。
“孩子,你好点没,啥时候回家?”每次往家里打电话时,听到电话那头婆婆的牵挂,宋春红心里都很难受,总感觉自己没有尽到儿媳的责任。没等伤口完全愈合,宋春红就坚持出院。
宋春红的孝心不仅感动着身边人,也成为晚辈的榜样。年仅四岁的小孙女经常像她一样,把饭送到老奶奶身边,帮着奶奶一起伺候老人。
“百善孝为先,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我做的事只是尽了当儿媳的责任,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宋春红,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用善良、坚韧、勤劳和爱心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孝老“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