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军人,是我永远的骄傲。无数次魂牵梦绕,都是在部队时的记忆,我也会永远用一个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军人的本色一辈子不变!”大鹿庄乡东汉村退伍军人薛银章骄傲地说。
耐心细致
荣立三次三等功
1978年,18岁的薛银章怀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投身军营,来到遥远的乌鲁木齐,成为一名空军部队机械兵。北上的列车缓缓驶入西北大漠,车窗外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和零星的骆驼刺,他要从这里开始军旅生涯。
“我当时是空军地勤,主要任务就是检查飞机。飞机飞行前,我们要对飞机进行全面检查。”回忆起在部队的日子,薛银章很激动。他说,从进入军营第一天开始,他就下决心要努力工作,学好本领,逐渐熟练各种操作规程。从乌鲁木齐到库尔勒,薛银章耐心细致地做着本职工作。
“别看我们的工作只是检查飞机,但它关系着飞行员的生命安全。一但出现任何差错,很可能就机毁人亡。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细致,丝毫都不能马虎。”薛银章说。
1980年9月,薛银章在一次例行检查时,发现飞机的分油活塞没有打回油孔,致使螺旋桨不变距或是变距缓慢。发现问题后,薛银章立即将问题上报。
薛银章发现的重大故障,成功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飞行事故。由于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薛银章先后三次受到个人三等功的表彰。
退伍回乡
遭遇人生难题
1985年薛银章退伍返乡,结束了军旅生活。可是初回家乡,薛银章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种地。“当时村里的土地已经承包到户了。虽说是打小在农村长大的农民,可我18岁就当兵走了,这么多年,哪儿会种地?”薛银章说。
当时,薛银章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地里的收成基本上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那时候,我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女儿还不满周岁。”薛银章说。
生活总要继续。面对困境,朴实勤恳的薛银章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重新开始,一点点地学,一步步地干。从不会,到精通,薛银章经过不断努力,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为种地的“庄稼把式”。
随着改革开放,村里像薛银章这样的青年都开始外出打工。为了补贴家用,薛银章也跟着村里人一起外出。“人家干一天能挣5块钱,我干一天就只能挣两块五毛钱。”薛银章说,同龄人都学了瓦工、电工、木工等技术,赚的自然多,可自己没有技术,只能干着急。
眼看着同龄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薛银章也曾失落过。“当初,在部队多少还是有些优越感的。可是,回到家乡就啥也不如人了。”薛银章说,“但是感慨能有什么用?日子终究还得过。咱以前毕竟是军人,军人的本色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
就这样,薛银章从工地的小工做起,不会技术,他就在干活时一点一滴地学。遇到不懂的,就向同村人请教。慢慢地,薛银章从工地上搬砖和泥的“小工”,成长为一名技术“瓦工”。
不断努力
迎来幸福生活
“外出打工就那几个月,一到冬天就没什么活了,回到家也只能歇着。”薛银章说,“我就琢磨着,能不能找些别的事干。”
随着东汉村种辣椒的农户越来越多,薛银章决定在冬闲时收购辣椒,运到市场销售,不仅自己可以挣点钱,还能帮村民解决销路。“你看,院里那辆车就是专门用来收购辣椒的。”薛银章指着院内的一辆小货车说。
就这样,薛银章用勤劳的双手,将原本不富足的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新翻盖的房子宽敞明亮,一家三代人幸福快乐。然而,57岁的薛银章却依然不想停下脚步。“去年,我还外出打工呢。”薛银章说,“虽说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更要好好干。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记者程文昭、李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