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咬村皮影戏传承人正在表演。
近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公布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我市明月店镇榜上有名。
在我市,流传着“上有清风,下有明月”的说法。这个“明月”,说的就是明月店镇。明月店镇,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还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明月店镇,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王登强、赵海涛
古镇,开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是清梁章钜《沧浪亭志》中的名句,道出了自然界清风明月的清美。坐落在我市西南15公里的明月店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就像诗中展示出的景色一样美丽。
相传,“明月店”村名源自北宋时期。当时,有位进京赶考的书生住在一家客栈,应店主之邀为客店题名。时值夜晚,皓月当空,书生灵感乍现,挥笔写下“明月店”三个大字。从此,小店兴旺发达,客流云集,小店周围逐渐聚集成村、镇。现在,明月店镇辖31个行政村,其中21个村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汉光武帝年间,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
古朴与现代,宁静与喧嚣,在这里非但没有半点冲突,反而相映成趣。这便是明月店镇给人的初步印象。穿过车水马龙的繁华新街区,映入眼帘的是修复一新的古驿站。漫步在通往驿站的青石板路上,身后宁静悠深的街巷里,留下一串串悠远、深沉、厚重的回音……置身于此,古风古韵将人浸润感染,蓝天白云下,恍惚间竟有种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美丽错觉。
古驿站,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获评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明月店确是实至名归。古槐、古驿、唐修寺、清真寺、刘家店盆窑等文化、文物遗址,宛如一颗颗明珠,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诉说着厚重的历史。而古驿站,更是明月店悠久历史的真实见证。
“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唐代以后,驿站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当时通讯手段落后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信息的传递任务。
据镇纪委书记焦婕介绍,明月店现存的明月驿,俗称“蒿尔”,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建于明代,是我国北方现存唯一的古驿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驿站在明月店村东西两头各建有对称的阁楼,分为两层,北侧设有登楼阶梯,底层是门洞及大门。二楼有壁画及神像,楼中间悬挂蓝底金字牌匾,上书“独占鳌头”四个大字。楼顶建有古瓦、龙头、五兽等,据传有金鸡报晓之意。在东驿站西侧路南,原建有戏楼一座,现已拆除。在西驿站外,原建有三奶奶庙一座,内设三座大殿,曾有僧人居住。西驿站长年失修,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倒塌。
相传,清末文学家、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赴山西议办路矿时,从太原返京途中在明月驿住宿,曾作诗一首。诗中写道:南天门外白云低,揽辔东行踏紫霓。一路弦歌归日下,百年经济起关西。燕姬赵女双蝉鬓,明月清风四马蹄。不向杞天空堕泪,男儿意气古今齐。
明月古驿,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寄托着明月店人的乡愁,历经战火和风雨的侵袭,已经变得破旧不堪。保护维修明月驿,成为每个明月店人的热切期盼。为保护、开发、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明月店镇党委、政府向全镇发出《明月驿保护维修捐款倡议书》,号召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驿站修复。消息发出后,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在外经商的明月店人纷纷慷慨解囊,参与到保护明月驿的行列中。同时,市文物主管部门也完成了《明月店古驿站保护维修工程方案》,并于2016年3月26日正式动工对古驿站进行修复。当年7月3日,驿站顺利通过专家团技术验收。明月驿,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古槐,承载着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沿着古驿站南行几百米,在镇中心路口,有一棵被当地人誉为“神树”的千年古槐。古槐高约15米,胸径达2米多,树冠覆盖面积达百余平方米,其中一枝分杈已枯死。
据了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场雷电击中古槐的枝杈,枝杈由此枯死,但整棵树竟无大碍。“老辈人常说,先有古槐树,后有明月店,这棵老槐树的历史可比镇子都长。”在树下坐着的张宗兆老人告诉记者,“小时候,我爷爷就常讲老槐树的故事。传说不知哪年,有条蛇精在老槐树里修炼。后来,蛇精得到观音菩萨点化飞升上天。蛇精飞天后,在槐树干中心就留下了一个‘升天洞’,你们看,现在这个洞还在呢!”说着话,老人拍了拍古槐下的一个空洞。
关于古槐的传说还有许多。相传建文帝二年,燕王朱棣的大军路过明月店,时值盛夏,酷热难当,燕王见此槐根深叶茂,赞叹不已,便勒马止步,和将士们在树下纳凉,商议军中大事,并以老槐树为中心安营扎寨。从此,便有了“燕王勒马望古槐”的传说。
故事久远,传说众多。村民们口口相传,古槐有千年以上,但具体树龄却无人能说清,古槐的年龄成为一个谜。
古老艺术皮影演绎现代风情
“咚咚锵,咚咚锵……”天刚擦黑,伴随着一阵铿锵急促、节奏明快的锣鼓声,明月店镇解咬村村委会大院里,乡亲们早早地就扛着木凳来“占地方”。
红幕拉开,呈现出雪白的幕布。一场表演随即开始,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先后登场。幕布上光影闪动,只见孙悟空怒目圆睁,挥舞着金箍棒从天而降,喊道“妖怪看打!”随即金箍棒落处火花四溅。一阵烟雾过后,银幕上出现一堆白骨……
“我们刚才表演的是传统剧目《三打白骨精》。”解咬村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72岁的鲁国选说,“有生之年能再表演皮影戏,让这门古老艺术重焕生机,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由艺人操纵皮制影人,通过灯光将影像透映于幕窗上,并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隔帐陈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这种古老戏剧形式最贴切的形容。
解咬村皮影戏始于清嘉庆年间。“小时候听老人讲,在嘉庆年间,祖上有人去陕西华县,看到当地的皮影戏很好,回来就仿照着做。做好后,便在窗户上比划着表演。”解咬村皮影剧团团长苏翠乔说。
经过多年摸索,解咬村皮影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主要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鼓、堂鼓、铙、手锣、梆子、大镲、水镲等,开场、过场、唱腔伴奏等所用的鼓谱、鼓点均为解咬村皮影戏独创。解咬村皮影戏人物分为生、旦、净、丑行当,曲调朴实优美,女腔细腻委婉,男腔高亢豪放,词曲合辙押韵,语言通俗风趣,乡土气息浓厚。表演剧目有《猪八戒背媳妇》、《三打白骨精》、《双包案》、《封神演义》等。
“皮影戏能重新登上舞台,都是各级部门重视的结果。”说起皮影戏的“复活记”,苏翠乔感慨地说,“由于历史原因,皮影戏逐步走向没落,眼看就要消失。镇党委书记黄玉欣得知后,两次冒雪夜访老艺人。”最终,镇党委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出资购买道具等,组织老艺人排练,最终使皮影戏重登舞台,走向大众。
“现在,解咬村皮影戏已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玉欣表示,为了使皮影戏传承下去,该镇协调文化部门,建立了定州市森康皮影艺术创作基地,培养专业技艺人才,让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重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