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文昭、聂资滨
他是一名普通维修电工,凭借着刻苦钻研、敬业奉献的不懈努力,成长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高级技师。在设备维修岗位上,始终保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最终成为能解决各种设备故障的“大医生”。他,就是市宏远机械有限公司设备部部长郑润荣。
追求源于热爱
“我从小就喜欢‘玩电’,13岁就开始和电打交道了。”今年51岁的郑润荣说,他小时候,大多数农村都用煤油灯照明,用柴油机浇地。后来,家里有了电灯,不过也是偶而才会亮起来。这神秘的“电”便引起郑润荣极大的兴趣。
“电是从哪儿来的?”
“为什么电灯会亮呢?”
最初,郑润荣只是好奇。后来,他开始一步一步地摸索学习,在父亲的一位同事影响下,逐渐熟知了电路方面的知识。
1985年,高中毕业的郑润荣先后到南充供电服务公司、南充万路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工作。期间,郑润荣自学了无线电知识,通过电大自考,完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并在1996年考取了高级技师证。
“那时,就有不少人拿着他们修不好的设备找我帮忙。解决的疑难杂症越多,我积累的经验也就越多。”郑润荣说。他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并多次获奖。就这样,从普通的家电维修,到各种机械设备的维修,郑润荣在当地闯出了名堂。
然而,郑润荣却并不看重这些成绩。他说:“我对这份工作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每当看到机器重新运转,我心里就很满足。”
热爱塑造极致
2002年,郑润荣来到市宏远机械有限公司设备部工作。在多年的刻苦钻研和学习下,郑润荣对液压设备、机械压力设备、焊接设备以及机械、电气、PCL编程等设备类的专业技术都比较精通。
拿着工具,手上飞快地进行操作,不时和身边同事交流着意见,短短几分钟,郑润荣便将手头上的机器故障解决了。尽管已经是设备部部长,但郑润荣每天仍坚持在第一线。哪里设备有问题,哪里线路出现了故障,他总是和维修人员一道检查、修理。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带领团队进行技术革新,力求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效率。
“公司有专门的技改团队,我们负责的就是将设计图纸变成现实。”郑润荣说。2014年,公司开始实施门体自动冲切工作站项目。郑润荣全程参与项目设计,负责设计设备电力配置及动力参数等和设备的电气配件选型。郑润荣还要全程负责工作站的安装、调试工作。
就在安装调试阶段,郑润荣和他的团队遇到了难题。“在理论上,整个设备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具体调试中,各个监测点却发生了相互干扰的情况。”郑润荣说,因为涉及到几百个监测点,输入点干扰就比较大。
郑润荣带领团队仔细研究,反复检查,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通过更换屏蔽线、过滤长波等措施,仅用2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项目改造。工作站项目完成后,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还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
培养技术团队
郑润荣个子不高,一个人走在宽敞的厂房里并不瞩目。但是,他的身边总会围着一群年轻人,那都是他的徒弟们。工作中,他不仅把自己掌握的工作诀窍、新知识、新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员工,还潜移默化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影响他们。
“只要你肯学,我必定倾尽所能地教。”他时常对徒弟们这样讲。目前,设备部有12名员工,大多都是郑润荣的徒弟。除了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外,郑润荣还每天带着他们下车间,结合实际讲授设备的工作原理、功能要旨等。“机器设备出了故障,就像人生了病,我们必须准确诊断‘病情’,对症下药。”他经常手把手地教他们查找故障、拟定维修方案等,毫不保留地进行传授。
一枝独秀比不上整个团队的优秀,因此,在传艺的过程中,郑润荣总是竭尽全力。员工高俊宇2014年来到设备部。“我是焊工出身,除了会焊接技术,对设备维修几乎一窍不通。”初来乍到的高俊宇,在郑润荣的带领下,从基础学起。“刚接触的时候感觉特别难,师父就从理论到实践带着我入门,手把手地教。”高俊宇说,如今他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在郑润荣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一批又一批技能过硬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市宏远机械公司工作的十几年间,郑润荣为公司培养了综合技术水平能力较高人才2名,焊接、压力等设备专业维修人才8名,专业工业机器人PCL编程人员2名。
“我只是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事业。”郑润荣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天不学习就会落伍,所以,我会带领团队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