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被誉为“织中圣品”,曾与蜀锦、苏绣并称为我国三大工艺名品。史料记载,祖籍定州孟家庄的沈子蕃是宋代著名的缂丝工艺家,故宫现存其作品《缂丝梅花寒鹊图》、《缂丝青碧山水图》等,都精妙绝伦,巧夺天工。如今,在孟家庄就有这样一位缂丝“绣娘”,她不仅从传统缂丝文化中汲取营养,还善于推陈出新,让缂丝这门古老艺术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本报记者程文昭
从初学刺绣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青春年少到花发丛生。程苗欣,这位年近五旬的缂丝艺人,制作缂丝时沉静大气,聊起作品时热切兴奋。她虽然没有说什么“匠心”之类的话语,但从她热切的眼神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她对于缂丝那份深沉的热爱。
千丝万线“描摹”动人画卷
春意盎然的鹊闹枝头,国色天香的花开富贵图……在位于长安路孟家庄村的定州缂丝艺术馆一楼,一幅幅精美“画卷”图案逼真、色泽艳丽。其实,这并非是“画”,而是我国传统丝织技艺―――缂丝作品。“我从小就喜欢缂丝。”程苗欣一手执梭,一手拨丝,她摒气凝神,在缂丝机上精心制作着。
说起与缂丝的渊源,还要从程苗欣的奶奶说起。“奶奶心灵手巧,不仅是缂丝高手,就连刺绣也很精通。”程苗欣说,“小时候,奶奶一开始刺绣或是缂丝时,我就坐在她旁边,看着绣好的花鸟那么好看,非常想学。”
说着话,程苗欣停下手里的活,从屋内拿出一块布料。这块布料上的文案色彩明快,布面平整,保存完好。“你看,这就是奶奶留下的,虽然年头久了,可这颜色、花纹都跟新的一样。”程苗欣说。
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为程苗欣打开了走进缂丝殿堂的大门。“起初,我只是觉得红红绿绿的好看。谁料,越学习钻研就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很多,再也撒不开手了。”21岁那年,程苗欣开始钻研缂丝技艺。她反复琢磨,决心一定要搞出个名堂来。
为此,她两次专程到苏州学艺。由于从小学编织、刺绣的功底,她对缂丝机上的经纬交错早已熟悉,再加上良好的悟性,程苗欣的缂丝技艺进步很快。“我从酷爱的花鸟等简单图案学起,一点一滴地摸索积累。直到2005年,才尝试着做大幅作品。”程苗欣说,为了提高缂丝技艺,她多次到外地学艺。如今,她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门古老艺术。
方寸之间跳动指尖舞蹈
来到定州缂丝艺术馆二楼,16台缂丝机整齐地排放着,几名工人正在耐心细致地制作着。“缂丝是一种以蚕丝为原料,通过16道工序织成的双面平纹织物,工艺繁杂,完全靠手工完成。”程苗欣说,缂丝制品之所以珍贵,主要因为原料贵,工时长。
在制作缂丝过程中,要先在纸上描出花稿,将花稿衬在经线的下方。然后,再将图案一点点勾勒在经线上。作品有多长,经线就要有多长。接着,按轮廓,从下往上,来回往返地织。留白的地方称为“底板”,要用素线织。有花纹的地方,要先抠出来,调配不同的色线。
“普通织锦都是‘通经通纬’法,而缂丝采用的则是‘通经断纬’的织法。”程苗欣说,每一幅缂丝作品,都有层层渐变的纹理,变幻的色彩,呈现如浮雕般的立体感。但是,触摸时却有平坦如布面的感觉,而且正反面一样,这与刺绣的立体感完全不同。
“制作缂丝时,要将布与花样一起织,称为‘无中生有’。因此,必须每一针都对,错了就无法修复了。”程苗欣说,因此制作做缂丝时,一定要,静下心来。为了表现色彩明暗、层次变化等,不仅需要更换不同色彩的线和不同型号的梭子,还要断掉原来的纬线。有时,织成一片小芦苇叶,就要换几十个小梭子,更换数十种线。缂丝机上那一串串看似杂乱无章的彩线,程苗欣却能做到心中有数,下手有神。
精益求精不辍文化传承
“以前,缂丝可都是皇帝、王公、贵族们才能用的。”程苗欣笑着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缂丝也从皇宫飞到百姓家里,还吸引来俄罗斯的外国游客呢。”
虽说缂丝作品精美绝仑,市场也不错,从业者收入可观。但是,缂丝仍就面临着传承问题。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缂丝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来学习缂丝的人多了,可是,真正能静下心来学的却很少。
“今年过完春节,就有10多个人过来学,却只有一个人留下了。”程苗欣说,“这种工艺费时费力,每天一坐几个小时,甚至十来个小时,很少能有年轻人坚持下来。来我这学习参观的人不少,不过最长也就学习三个月。”
缂丝织造工序繁多,技艺复杂,即使有点天赋,也要三个月左右才能学会基本功。在这三个月里,枯燥单一的学习,对初学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前三个月学的仅是基本功,一年之后,才能学会基本手法。而要真正掌握各种技巧,没个三五年根本不行。我们现在有六七个工人,但能做精品的也就一两个。”程苗欣感慨道。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程苗欣的女儿郭菲已经全部掌握了缂丝技艺。“她学了四五年,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坐不住。但真正投入进去,也慢慢喜欢上这门艺术。”程苗欣说。
为了更好地传承缂丝技艺,近年来,程苗欣积极参与挖掘、研究、传承已经失传的本土缂丝制造技艺。对于传承问题,程苗欣并不担心,她说:“现在国家特别重视传统文化,我们还成立了妇女织绣合作社,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习、传承缂丝技艺。到时候,只要有人来学,我会把所有技艺都教给大家,让定州缂丝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