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书法家”隐身小餐馆

时间:2017-06-13 12:06:04  来源:  作者:


    厨师,书法家,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身份,若集于一身,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在开元镇东忽村,就有这样一位痴迷书法的厨师―――王少辉。
    41岁的王少辉是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市作家协会会员,还是保定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委员会委员。同时,他又是一家小饭店的老板,饭店里只有夫妻两人。那只握着狼毫的手,平时不仅要掂大勺,还要洗碗、洗菜。
    源自热爱,从小爱书法
    “我从小就喜欢书法。”王少辉说,他与书法的渊源,还要从儿时说起。那时,每到临近春节,村里有文化的老人都会用毛笔给街坊邻居们写春联。
    “长辈们写字时,我就在旁边看。”看着红彤彤的纸上浮起龙飞凤舞的字迹,王少辉十分羡慕,“我也要学毛笔字,也要写得这么漂亮。”
    于是,王少辉找到村里会写毛笔字的老人王拴成,从零开始学习。“拴成爷是我的启蒙老师。”王少辉说,许多人觉得练字枯燥乏味,那些由笔墨点画组成的汉字,既无生动的形象,又无缤纷的色彩,有时一个笔画就要练习很久。然而,王少辉却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发现了乐趣。
    “刚练习新的笔画时,总也写不好。经过反复练习后,终于达到了老师的要求,我就特别有成就感。”王少辉说,父亲看到他如此喜爱书法,就专程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欧阳询的字帖送给他。
    “你看,就是这本字帖。”说着话,王少辉拿出一本泛黄的字帖,“这是1987年买的,我一直珍藏到现在。”他深情地抚摸着这本不知临摹过多少次的字帖……
   为保生计,“金笔银勺”一起抓
    高中毕业后,王少辉在东忽村小学做了2年多的代课老师。2000年7月,为了生计,他和爱人黄巧红在村里开了一个小餐馆。
    “我没正式拜师学厨艺,就是自学。”王少辉说。不会炒菜,他就买来菜谱,一步一步地照着菜谱练习。“学炒菜和学毛笔字一样,只不过,那是照着字帖临摹,这是照着菜谱‘临摹’。”王少辉笑着说。
    正是凭着这股钻劲,王少辉餐馆里的菜品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好。“锅碗盘勺与笔墨纸砚,看似搭不上界。其实,却有很多相通之处。”王少辉说,“炒菜时,需要通过观察来掌握火候。临摹字帖,同样需要仔细观察,不断练习。”
   “书法是我的精神食粮,做菜是我的物质支撑。这两者我都喜欢,缺一不可。”王少辉说,“对我来说,‘金笔、银勺’缺一不可。”从厨师到书法爱好者,从大勺到毛笔,跨界颇大。但是,王少辉在梦想与现实中,成功实现了“穿越”。
    餐馆的生意越来越好,王少辉也越来越忙,可他却从没放弃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只要店里没客人,我就铺开纸写上两笔。”王少辉说。
    付出总有回报。全市书法美术作品比赛三等奖、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柏坡之魂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首届农联杯农民书法大赛三等奖……多年的耕耘,王少辉捧回了一个个奖杯。
  传承国粹,出钱出力义务教学
    面对成绩,王少辉并不满足,他还萌生了让农村孩子了解书法、学习书法的想法。说干就干,2014年,王少辉租房创办了农闲书画社,利用周末、节假日义务教学生学习书法。
“刚开始,只来了10个学生。”王少辉说,“后来,学生逐渐增加,现在已经达到50多人了。”随着农闲书画社影响力增强,前来学习书法的学生中,不仅有本村的,还有李油村、高油村等周边村庄的。有时候,三里五乡爱好书法的农民也常常来这里交流。
    人多了,小小的书画社就显得小了。王少辉就把自家刚刚修建的楼房作为书画活动场地,并添置了课桌椅等。原来的农闲书画社也正式更名为“农闲书画院”。
    走进农闲书画院,四周墙上挂着十几幅书画作品,墙边的书架、报夹上整齐摆放着各种书法刊物和报纸,房间里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同学们,大家看这个‘永’字,虽然看着简单,但真正要写好却不容易。”王少辉正认真地给学生们讲解着。
    “别人挣钱都是自己花,少辉挣钱却是为了大家。”乡亲王新良说。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王少辉还出资创办了“红辉秧歌文艺队”,自费订阅多种报刊……每一项活动都是不小的支出。有人说,少辉这样做太傻了。而他却眉眼不皱,乐呵呵地对乡亲们说:“为了繁荣农村文化,我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记者程文昭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