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住有所居建有所管 2853户居民住上“花园房”

时间:2017-06-28 09:42:12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张晓红、赵梦怡
    从低矮潮湿的平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从狭窄逼仄的小巷,到设计齐全的广场……保障性住房,不仅把阳光洒进了房间,也照进困难群众的心坎儿上。
    住房是民生之重,关乎百姓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不断加大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让保障性住房真正成为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房子更大了更好了!”,环境
    “2015年10月份,我们一家搬进金鹏公寓小区。现在想起来,就像昨天发生的事儿一样,印象太深了!”张文弟带着记者从客厅走到卧室,又从厨房走到阳台,连卫生间都没落下。
    “最近这十年里,我两次突发脑溢血,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老伴儿也得了肺栓塞,最可怜的就是我闺女,小小年纪就得了尿毒症。现在,全家就靠我每月的工资生活。”张文弟哽咽地说:“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帮我们解决了住房难题,一家老小再也不用拖着病体四处‘逃难’了。”
    原来,在住进公租房前,张文弟一家前后搬了五六次家。自从有了这套6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后,总算结束了他们居无定所的日子。这里,不仅租金便宜,而且水电暖气齐全,政府还免费安装了橱柜、炉灶、洗脸池等生活设施。“租平房时,家里的东西都要自己置办,一年租金大几千,这些钱都够交公租房两年的费用了。”张文弟说。
    “在平房里,每年夏天家里苍蝇蚊子满天飞,冬天就靠铁皮炉烧煤取暖。院子是泥巴路,一到雨雪天儿,我和老伴儿上厕所特别不方便。”说起以前的“家”,51岁的张文弟记忆犹新,如今的小区里有花、有草、有树,道路平坦干净,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做梦也想没不到,我们一家人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张文弟激动地说。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众多家庭的美好愿望和热切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以来,我市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构建公共租赁住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放宽公租房申请条件,对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基层医务工作者、乡村教师、引进人才、新就业无房职工、大学生村官等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53个,建设保障房4836套,已建成2853套,且全部分配到户,让2853户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
    “房租价格也承担得起”
    “自从搬来第一天,就感觉心里特别踏实!”家住巴厘岛二区的韩定原说,“终于不用再四处漂泊了,有了个像样的家!”他是幸运的,如果不是赶上国家的好政策,他不知道还要在出租屋里“蜗居”多久呢。
    韩定原今年27岁,石家庄赞皇县人,2014年来我市务工。以前,他一直租房住,每月1000多元的房租成了他生活的“大包袱”。2016年9月,他对照我市保障房分配政策,觉得自己符合条件,就尝试着去申报。没想到,当年12月就住进了新房。
    韩定原说:“别看这套房子仅有40平方米,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类生活设施齐全。最重要的是,这里的租金便宜,让我的生活担子一下子减轻不少。”
    近年来,我市把确保公平分配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点工作来抓,实现
了住房保障政策、保障房源、保障对象、分配程序和分配结果“五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工作阳光、透明。
    为顺利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我市坚持建管并重,奋力破解难题,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在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充分发挥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各类保障性住房档案,对住房保障对象家庭住房和经济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每年进行一次集中审核,查出问题及时处理,加强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
    为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建立了以施工、监理企业为保证,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实行24小时旁站式监理。严密监测企业执行见证取样制度,确保每一份涉及工程结构安全、节能、使用功能的检测结果真实、准确、及时。实行保障性安居工程第三方检测和分户验收、专家评价验收等制度,对于在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限时解决。同时,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力争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做成样板工程,确保项目优质,让群众放心,让百姓满意。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