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文昭、聂资滨
在我市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见义勇为、乐于奉献、扶危助困、关爱他人,活跃在城乡每个角落,他们就是思源公益事业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
说起思源公益事业服务中心,许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是它的前身―――宝塔志愿服务队,在我市却是家喻户晓。发起人马军龙是东留春乡马阜才村人。
“谁的生活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别人帮助了我,我就要把爱心传递出去,帮助别人。”马军龙说。他曾贷款买了一辆半挂车,靠给他人运输货物谋生,可2009年的一场车祸,却让他几乎陷入了绝望。
“由于车祸,我欠下了70多万元的外债。真的感觉天都塌了,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了。”马军龙说,就在他走投无路时,他多年前的一位老板何英军为他点亮了生命之光。
何英军不仅给马军龙提供了工作岗位,还帮他还清了外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马军龙不仅重新站了起来,也明白了更多的人生道理。“一个人在最需要帮助时,如果有人‘扶’上一把,哪怕仅仅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同情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拥抱,都会让他备感温暖,备受鼓舞。”马军龙说。
有了这样的感悟后,马军龙开始利用周末和闲暇时间,主动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低保户等,还积极参加爱心团体的救助活动。通过越来越多的爱心活动,马军龙发现,单凭自己的力量有限,无法帮助更多的人。于是,他萌生了组建一支爱心志愿者队伍的想法。2016年8月,“定州宝塔志愿服务队”正式注册成立。爱心活动温暖人心
联合其他爱心团体,多次为山区、灾区捐款捐物;组织志愿者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义诊……短短一年时间,宝塔志愿服务队微信群就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500多人,正式注册志愿者120余人。
“谁家都保不准会遇到啥事,一个人有了困难,大伙儿搭把手,帮一把,难关就可能过去。”志愿者于莉红今年44岁,每次服务队有志愿活动,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今年5月,得知杨家庄乡小陈村的媛媛(化名)急需救助时,志愿服务队主动伸出援手。
原来,13岁的媛媛从小便患有脊膜膨出疾病。4岁时,脊膜膨出压迫到脊椎神经,不得不进行手术。由于脊椎神经被破坏,导致她下半身瘫痪,长期卧床。时间一长,媛媛患上褥疮,医生说必须手术治疗。可是,为给媛媛治病,家里已经花费30多万元,还欠下10余万元的外债。她的父亲到北京打工,白天当焊工,晚上做保安,凭着微薄的收入支撑整个家。去年3月11日,媛媛的弟弟玩耍时,不慎被机器绞断右腿,不得不进行截肢,仅手术和前期治疗费就花去20多万元。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里,再也拿不出一分钱给媛媛治疗。
“我当时在宝塔医院工作。”马军龙说,“5月1日,得知媛媛急需手术治疗后,我向院长张湘恒说明了情况,希望医院给予媛媛照顾。院长决定,尽快为她进行手术,并免去了手术及以后的所有治疗费用。”
5月2日,媛媛就被医护人员接到宝塔医院,经过全面检查后,于当天下午成功实施了手术。
为了给媛媛更好的照顾,宝塔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还捐款捐物,轮流去医院陪护她。“我们现在还经常去看她,给她带一些生活用品和书籍。”马军龙说,“为了帮助这家人度过难关,我们还帮媛媛的爷爷找了份门卫的工作。”
截至目前,宝塔志愿服务队长期救助人员达14人,其中绝大部分是贫困户、残疾人和贫困儿童。公益创业让爱心走的更远
今年8月,以宝塔志愿服务队为主的思源公益事业服务中心注册成立。帮助贫困人群、下岗职工、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助学、支医支教,思源爱心超市等都是思源公益事业服务中心的主要业务。
“一说起‘公益组织’,许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从事社会服务、只帮人不利己的‘好人团体’。可是,这种方式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马军龙说。
近年来,随着我市公益事业不断发展,涌现出了各类公益组织,而“公益创业”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所谓“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在保证组织不偏离公益性的同时,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来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让组织拥有更多资源和能力从事公益服务。
“目前,我们正在策划众筹快餐项目,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入股,最终盈利的5%将用来做公益。”马军龙说,“在我们的团队里,也有许多下岗职工和没有工作的人。公益创业不仅能让更多人得到帮助,还能让我们的公益事业、公益服务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