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创双服”活动中,市供销社针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农村金融滞后等农业“短板”,通过土地托管、金融创新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生产、销售、金融等全过程保姆式服务
打通农业社会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市供销社抢抓供销社综合改革契机,不断建立健全从土地托管、流转、集中经营,到提供农机耕作、农资供应、农田灌溉、田间管理、农产品收割,乃至烘干加工等涉农领域的智慧化、全程化服务。目前,全市供销农业服务体系达到了全覆盖。
土地“托”起来
2017年夏收的那几天,李亲顾镇油味村刘行军夫妇并没像往年那样从打工的公司请假回家收割小麦。“自从村委会把村里需要托管的土地集中起来委托给市供销社管理后,再也不用农忙时节来回跑了。而且,土地托管不仅不影响打工,地里的收益还有增长呢!”刘行军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庄稼管理一年不如一年。面对这种状况,村委会决定把需要托管的土地集中起来,委托给市供销社管理,让青壮年劳动力在外安心打工。”油味村党支部书记贾建平说。经过3年的试验,油味村土地托管面积从最初的上百亩增加到了现在的近万亩,土地托管赢得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可。
“从示范带动、组建专门托管机构到打造托管体系,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土地托管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市供销社理事会主任杜光辉介绍说,目前,市供销社共组织流转土地1.2万余亩,托管5.6万亩,统防统治、配方施肥、农机服务3.3万亩。
“托”与不“托”,大不相同。供销社土地托管业务负责人贾政章算了一笔账:土地托管、流转之后,由于实行统一管理,农民平均每亩可增收二三百元;农民不会因为种地耽误打工,每人每年又可增收两千至五千元。同时,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服务链条化
土地托管、流转后,最迫切的需求便是配套的设施和服务。
在市供销社位于各乡镇的农机具库房,各式各样、大小各异的农机具让人眼花缭乱。“这两年,市供销社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机具设备购置。同时,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设备,仅2017年进口德国青储机就投资了230多万元。”杜光辉说。
目前,由市供销社投资3000万元的粮食储备库已建成。“这个粮仓,总容积达2.5万标吨。有了它,粮价低时,农民便可把粮食存在这个仓里,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出售。”杜光辉说,粮仓的建成,实现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打通了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金融撑起来
王中见是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6年夏收前,合作社想要上一台粮食烘干机,急需100多万元资金。由于合作社农机具投入属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具有资金数额大、风险大、见效慢等特点,许多银行都不愿意发放此类贷款。王中见跑遍市区各个银行,最终还是没能贷到款。
“那段日子真是愁白了头,机器要买,项目要上,可手里就是没钱。最后,市供销社帮我向省供销社申请项目资金100万元,才解了我的资金难题。”王中见说。
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6年来,市供销社一直都在支持着它的发展。如今,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建成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1个,容量达5000吨的粮食收储库1座,流转土地面积2000亩,带动农户400多户。2014年,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成为我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合作社。
供销社有一张遍布城乡的网,推进供销社改革,就是要围绕农民需求,突破“一买一卖”的传统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金融服务普遍向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及“高大上”的产业转移,专门服务“三农”的金融力量比较薄弱,甚至出现空白。市供销社在省供销社的支持下,成立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发展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探索创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让农民担保、抵押、贷款有了新途径。
“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杜光辉表示,要把市供销社办成真正符合农民需求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保姆式全程社会化服务,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贡献力量。(记者赵海涛、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