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无愧于炮兵部队的一名战士!” ——记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段庆海

时间:2020-11-02 10:01:23  来源:  作者:

       
       段庆海向记者展示当时河南省人民政府颁给他的奖状。记者杨亚湖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雄壮激昂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大家耳熟能详,对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段庆海来说,听起来更是倍感亲切。在他的记忆里,这首歌所唱的那段峥嵘岁月格外难忘。
       走进段庆海家,眼前的一幕令人十分感动,老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双手拿着一张报纸正在认真地阅读。见到我们的到来,老人十分高兴,热情地招呼我们赶紧坐下。段庆海今年已经92岁高龄,虽然腿脚不便,听力也有些障碍,但眼睛不花,还可以读书、看新闻。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段庆海的思绪回到了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回忆起了那些往事……
       1928年,段庆海出生于高头村,聪明好学的他是当时村里有名的“小秀才”,通过自己的勤学苦读,还考上了当时的定县一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面对祖国的召唤,21岁的段庆海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弃笔从戎的道路,来到天津,到当时的炮兵第二师参了军。
       在家读书的时候,段庆海曾经有一个不离身的“宝贝”——口琴,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个稀罕物件。放学或干农活之余,段庆海就会拿出口琴,吹着自己喜欢的曲子。
       来到部队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战友们听到了段庆海的口琴声,大家一下子被震住了:这个农村来的小伙子,还有这技艺?关键是听上去还很专业嘞!就这样,段庆海被推荐到部队文工团的宣传队工作。小提琴、大提琴、手风琴、军号……之前没接触过这么多乐器,段庆海就像进了“大观园”,很是兴奋。他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勤学苦练,每种乐器都拿得起、奏得来,很快就当上了乐器队队长。
       1950年5月,段庆海和一部分战友被抽调到河南省许昌市,承担帮助当地政府整治双洎河的任务。当时的工具器械缺乏,只有铁锹、扁担和网兜,他们挖几锹泥土,放到网兜上,再用扁担运上岸。“这得挖到什么时候?”大家集思广益,一起动手,有的弄树干做杠子,有的编竹筐,很快,工具就有了,大家干活也更快了起来。
       “那时候年轻力壮,根本不觉得累,每天泡在几乎齐腰深的水里,挖满了就抬,抬断了几根杠子都数不清了,只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大家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挖了三个月,终于完成了任务。”段庆海笑着说。
       由于表现突出,段庆海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嘉奖一次,部队也因此为他记了一次大功。拿出保存了七十年的奖状,段庆海满脸自豪:“当时我在部队出了名,大家都开玩笑,说我就是个不知道累的‘饭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段庆海所在的部队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成为“最可爱的人”。
       “虽然是在炮兵部队,可我只是个文艺兵,根本就不会打炮,但当时我决心已下,一定要跟着去战场!”不会打炮,段庆海就和战友们一起扛炮弹、推炮车、抬辎重,没有战斗的时候,就和文工团的队员一起唱歌、跳舞、演节目,给战友们打气加油。
       朝鲜战争是激烈残酷的,时刻都会有危险发生,段庆海也遇到过多次。
       “我们部队被派往一个制高点,等候命令对敌军开炮。我是随炮班战士们一起上去的,接到开炮方位的命令后,经观测手观测,正好前方有棵大树,如果按这个方向发炮,炮弹就会回弹,不但不能有效打击敌人,整个炮班的同志都面临危险,后果不堪设想。”段庆海说,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多想,“薛发堂,咱俩上!”拿起锯子,段庆海和另外一个小战士就冲上了对面的山坡,两个人汗都顾不上擦,只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树锯断。
       “也记不清锯了多少下,锯出一个大缺口后,我俩就用力把树往反方向推,一人搡着一人接着锯,终于把它推歪了差不多45度。正在这时,接到了发炮的命令,我们到达安全区域后,炮弹刚好穿过大树的方向打向了敌人。”
       烽火连天的岁月不会因为记忆的绵长而遗忘,这一幕幕回忆,激荡起段庆海的满腔热血:“一面是不能更改发炮时间和方位以免贻误战机,另一面是全体炮班战士的性命,冒着对方随时会打来炮弹的危险,我们成功完成了任务,我也无愧于炮兵部队的一员!”
       1955年,段庆海复员后回到村里作起了民办教师。写对联、练字帖、拉手风琴,他一样都没落下。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也愿意找他商量商量。虽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但他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大事,老人对我们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对我们农民也特别照顾,我身体状态也不错,还想多活几年,看着咱们国家越来越强大!”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