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穿好防护服,市妇幼保健院护士张兰敏和其他14名同事来到石家庄藁城区梅花镇西白露村,开始进行核酸采样工作。这是她来支援藁城的第二天。
张兰敏是市妇幼保健院支援藁城医疗队的领队,出发当天,她就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当好15个人的大家长。”
到了藁城,作为领队,除了安排好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叮嘱队员们做好防护,张兰敏还细心地记录了从1月5日凌晨集结出发到2月8日结束任务返回期间,她们30多天的所有工作足迹:“西关镇董家庄村,采集咽拭子20000人,零下4摄氏度;岗上镇杜村,采集5000人,零下18摄氏度……”
走过藁城近40多个村子,平均每天给三四千人进行核酸采样,微信运动平均每天有两万步,张兰敏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了藁城。
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集合、分组出发,张兰敏和同事们会认认真真在防护服上写上“藁城加油”。脱下防护服,回到酒店要到晚上9点左右。在藁城期间,他们每天要在不同的核酸检测点,进行长达12小时以上的采集工作。为了方便居民就近接受检测,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居民家的门洞、乡卫生所、操场、社区服务站等都成了他们工作的地点,一待就是一天。
数九寒冬,狂风凛冽,在户外进行的核酸采集工作难上加难。“手上戴着两层胶皮手套,每采集一个人都要进行一次手消,没一会儿手就冻僵了。”张兰敏说,这样长时间采集,到最后甚至感觉不出手上是否拿着东西。
除了冷,让张兰敏印象深刻的就是穿上防护服后无法去厕所。“因为需要一直说话,一会儿就口干舌燥了,但因为上厕所不方便,就只能尽量忍住不喝水,实在渴得不行了,就抿上一小口。”张兰敏说。
让张兰敏和队友们欣慰和感动的是,在采集咽拭子过程中,当地的村民自始至终都非常配合,严格听从安排,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本来村民们都可以坐在椅子上接受核酸采集,但因为想让我们尽快采集结束,少挨会儿冻,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是选择站着接受采集。”张兰敏说,不少村民接受完核酸采集后,向她们表示感谢。有的村民还心疼地说:“姑娘,让你们受罪了,真是感谢你们。”
张兰敏说,为了加快检测速度,他们很多时候站着工作。不能喝水,低沉的沙哑嗓音成了他们的“标配”。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无法出门的婴儿,他们会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上门采样,确保每位村民都接受检测。
抵达藁城区后就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有的时候,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实在饿得不行了,一桶泡面、一根火腿肠就是一顿饭。”张兰敏说。
这15名队员里最大的49岁,最小的是“00”后,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就像最初接受任务时电话里的对话一样:‘能不能去?’‘能!’‘有没有困难?’‘没有!’”张兰敏说,“大家时刻紧绷着一根弦,相信坚持就能胜利,相信一定能圆满完成支援藁城任务,平安回家。”
记者张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