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我市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时间:2009-11-26 10:38:50  来源:  作者:

    本报讯(记者 杨亚湖 杨梦来)我市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基础,健全机制,落实政策,科学谋划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突出特色“推动”增收。我市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产业基地,推进奶牛、蔬菜、生猪、苗木四大特色产业上档升级。积极推进草牛奶工程,上半年牛奶产量6.6万吨,增长10.9%;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全市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5万亩,13种蔬菜通过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生猪出栏42.2万头,同比增长14.4%,生猪存栏37.85万头,同比增长7.2%;建设北方最大的优质苗木生产基地,苗木种植面积8万亩,形成了雪松、核桃等5大基地;全市完成农业产业化项目23个,总投资4.7亿元。目前,全市农副产品规模加工企业3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保定市级12家,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9%。
    强化服务“驱动”增收。科技服务团队立足市情乡情,结合自身优势,创造性的开设了专家课堂、草根课堂、网络课堂和实践课堂,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对农民在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让农民发展项目有了“御用专家”,提高了科技致富能力。目前,共举办科普培训班130余期,印发技术资料5万多份,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规模经营“带动”增收。按照“民办、民管、民当家、民受益”的原则,我市积极推行“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全市奶牛、繁种、蔬菜、苗木等各类农村经济组织达到299家,覆盖粮食、果菜、林业、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致富。农村经济组织通过对农民进行文化、技术、经营等方面的培训,并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全程服务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生产观念由“单一种田”向“多种经营”转变,致富观念由“死拼苦熬”向“依靠科技致富”转变,经营观念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破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让农民走上了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转移就业“撬动”增收。我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有序输出”的原则,以“阳光工程”和扶贫培训为契机,依托市外派劳务培训中心,开展订单培训、贮备培训,增强劳务人员体能技能、语言风俗、诚信守法等能力,确保输出质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拓宽劳务市场,壮大劳务规模,打造“诚信、知足、主动、礼让”的劳务品牌,增强信誉度。去年以来,全市劳务输出达13万人以上,外派劳务2000余人,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15亿元,外派劳务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有力的“撬动”了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