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郑立根)同样的农产品,却能卖出不同的价钱。我市农民开动脑筋,瞄准市场的变化需求,在“鲜、稀、早”三个字上做足文章,尝到了甜头。
打“鲜”字牌。,在一些大城市,吃新鲜、吃时尚、吃健康已经成为市民的新理念,特别是尚未完全成熟的鲜花生、鲜毛豆等受到市民追捧。我市部分农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的市场需求动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把各式新鲜农产品端上城里人的餐桌和饭碗。
卖“稀”字货。我市依托自然环境优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产品种养。同时,加强对农户的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培训,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品质。目前,已形成号头庄奶牛、大辛庄苗木、大鹿庄繁种、东旺鲜桃等100多个特色专业村。
做“早”字文章。近年来,我市大力倡导“时差农业”,注重在改变传统农时上下工夫,打好时间差,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以早成熟、早上市为优势,抢占市场空当,唱活特色增收戏。杨家庄乡辛兴村生产的无公害西红柿在市场上颇负盛名,每个大棚每年纯收入达3万多元,增加了农民收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