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民生建设篇
什么是政绩?老百姓的笑脸就是政绩!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改革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成为我市“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留下了清晰的历史轨迹。
5年来,我市把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好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有强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的“接力”, 书写出了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一项项寄托着广大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如甘露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
一步一个踏实的脚印,一年一次新的跨越。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住所、闲有所乐等全方位、大力度、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正渐渐改变着全市人民的精神面貌,提升着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让老百姓更加幸福体面地生活着。
就业是民生之本
原市搬运公司职工马立亚因2001年公司破产而失业,她在市就业服务局就业训练中心参加免费创业培训后创办了河北宏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5年来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0多人。马立亚仅仅是我市几千名再就业失业人员的一员。
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作为保民生的头等大事,精心谋划、精心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把就业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重点,采取“社区建设容纳一批、自谋职业消化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多种经济组织吸纳一批、劳务输出解决一批”等多种渠道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完善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组织召开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为城乡劳动者就业搭建平台;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位等一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岗位对接;加大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等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有效提升就业率。
今年1—9月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336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1316人,下岗人员再就业2235人,新增劳务输出13652人次。
保障是民生之基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为了使社会保障网的张力更大、线条更密,早日实现全民化、全面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社保“空白地带”,目前已经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5项社会保险制度,构筑了牢固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广大群众撑起了希望之伞。
据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5年来,全市社会保险制度框架逐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启动了全额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养老保险,扩大了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全市除依照或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外的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覆盖范围更广的工伤保险制度,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截止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53802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39300人。1—10月份,我市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2806人次,医保基金支付金额1829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1230人次,医保基金支付金额380万元。
医疗是民生所需
在大辛庄镇小寨屯社区的标准化卫生室内,医生正忙着给病人诊断。他说,自从标准化卫生室建成后,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记者环视一周,只见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等一应俱全,并配有部分专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和设施。前来就诊的张先生对这个卫生室赞不绝口:“以前看病不爱在村里看,总感觉条件太简陋,有个啥病都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改善群众医疗卫生条件、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纳入民生工程,让困扰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年的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有效解决。
经过5年的发展,我市逐步建立起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投资1.47亿元建设市人民医院新址病房楼,投资1500万元完成了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新改扩建工程并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建成了400多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开展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合人数从2006年的59.4万增加到2009年的94.06万,参合率由64.6%增长到91.24%。截止11月底,住院补偿66344人(次),补偿医疗费用9024.5万元,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救助是民生之责
“想着即将住进楼房,俺们打心眼里感谢政府的救助。”一位城市低收入居民望着经济适用住房高兴地说。为让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去年以来我市实施了总投资1120万元的廉租住房项目及总投资1亿元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工程全部竣工后将使广大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解决。
“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构建起以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五保供养为主,以医疗救助、慈善救助为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好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群众,促进了社会和谐。
据市民政局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由90元提高到160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由32元提高到62元;全市6000余名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和特别困难的城乡低保对象纳入了“一卡通”帮扶范围;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1314人,分散供养2608人,集中供养标准按照每人每年2750元落实,分散供养标准按照每人每年1900元落实;加大乡镇敬老院整合力度,率先在保定市建成了集光荣院、敬老院、福利院“三院合一”模式的服务中心;建成了定州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为优抚对象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同时,我市全力做好灾害救济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市慈善会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了视敏儿童救助项目,积极开展贫困助学活动等,救助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学生。
五年来,民生变化不仅仅于此,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一项项工程、一件件成果,记录着市委、市政府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取得的显著成绩。
“十一五”挥手作别,民生印记将在我们的满意与感慨中融入滚滚历史。
“十二五”继往开来,民生蓝图将更值得我们期待。
记者 杨梦来